(上接第1版)
四是在以上三大业务之外,拓展新领域。在科技产业化方面,以自己的专利技术拓展环保业务,其中“工业污染源挥发有机物关键材料研制及工程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以此研发VOCs治理设备,在船厂推广应用,已形成一定销售规模;同时开展污染土质修复技术专项研究,成功在“原长沙铬盐厂铬污染整体治理”综合技术难度较高的项目中取得新突破。另外,开拓邮轮内装业务,形成科研、船装、豪华邮轮改造、陆装等重点发展方向。在建筑装饰领域我们最懂船,在船舶技术领域我们最懂建筑装饰,借着“跨界”的优势,九院抓住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快速发展高附加值邮轮业务契机,发挥在民用建筑方面的技术优势与特长,利用公司项目管理的经验,大力发展船舶内装业务。从第一个北极“雪龙号”探险船开始,到各类豪华客滚船内装总体设计,服务模式也由过去的设计到“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的PMC、EPC模式,而且也开始进行船体外装业务。
此外,依托九院设计了几百家船厂的核心设计数据资产,结合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面向船舶行业的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数字化服务平台”,旨在提升船厂规划设计能力的同时,为业主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运维服务。
同时,海外业务拓展力度明显增强。在保持传统海外市场业务稳定的同时,首次进入俄罗斯市场,承接了柬埔寨保障基地设计项目,进一步做实了马来西亚海外办事处,实施“借船出海”策略,加深了与保利、中建等大型央企的合作。
值得骄傲的一个例子:过去中国的造船基地技术是苏联专家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当中国的技术水平越来越先进,我们开始向海外输出技术,九院在俄罗斯海参崴和埃及的几个项目就是用中国的技术和标准;另一方面是实现了管理输出,马来西亚一个船坞项目,中船九院通过国际招标获得了项目管理合同,这些过去都是由著名的国际公司来做的高端咨询服务,我们终于也可以同台竞技了。从新加坡、埃及到俄罗斯、阿尔及利亚再到马来西亚等一系列海外船厂的建设实践,正是中船九院从设计到工程总承包再到项目管理的过程,也实现了单纯设计技术输出到标准输出再到管理输出的转变。
记者:中船九院取得的成绩值得骄傲,那发展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孙伟军:从2017年开始,受到船舶行业低迷和房地产市场准入限制,三大业务都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是我们的优势——船海业务。当前中国造船产能严重过剩,新建基地很少,有也是一些小规模的,项目多以改造为主。船舶业务占比大幅下降,从过去最高时期的90%下降到不足30%;而工程总承包业务由于施工承包对设计单位来讲是弱项,实质上也是以项目管理为主,真正意义上的总包交钥匙项目比较少,项目含“金”量不高;在投融资方面,由于央企不得涉足房地产的政策而被迫转让和停步;还有就是民用建筑领域极为充分的市场竞争,九院缺乏核心竞争力,所以大型标志性项目难有竞争优势。而前面提到的科技产业化和智能数字化平台还在培育和建设中;由于疫情的影响,邮轮业务也受到重创,所以暂时还没有太大突破。
另外还有管理体系与人才方面也有一些困扰。九院是综合资质,业务类型和模式比较多元,这为确定管理架构带来了一定的难题。工程咨询和总承包、民用与装备制造、国内与海外,其业务各自独立又相互交叉,在人员、资源的调配上对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而员工的管理和激励方式等也因此会显得不够灵活,从而会带来人员的流失。
记者:困难正是转型的动力,九院一定有新的发展思路?
孙伟军:确实是这样,在思考和研究之后,我们根据新形势明确、坚定了新的发展战略。
一是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把握南北船合并发展机遇,深化“两个坚持”发展战略。2019年“南北船”合并之后,船舶行业业务迎来新一轮机遇。作为行业内具有主导地位的咨询设计企业,中船九院延续传统优势,深耕船海领域,坚持为船舶及海洋工程发展服务,坚持深化船舶工业规划设计核心技术研究,聚焦服务船海,将传统优势放大,主动发掘项目,为用户提供价值。
二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数字中国”建设号召,持续推进船海产业数字化发展进程。从2018年开始,在原传统三项业务基础上,中船九院增加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科技产业化两大新业务。在工信部的支持下,围绕提升船厂规划设计和拓展船厂运维服务能力为目标,启动了以大数据和智能评估与诊断为核心技术的“智能工厂数字化服务平台”的建设。智能船厂数字化平台是九院依托之前设计的几百家船厂核心设计数据资产,对之前设计的船厂重新建立BIM模型,结合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面向船舶行业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数字化平台建设可以做到四个方面的共赢:一是提升设计院的设计能力;二是可以使工厂实现绿色环保节能运行;三是与工艺仿真相结合,实现为智能制造服务;四是可以为业主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运维服务。
在科技产业化方面,加强内部资源整合,搭建技术创新孵化平台,建立科技研发中心,重点开展装备智能制造、绿色环保、节能减排、船舶内装、现代新型城镇化建设、医疗教育、民用节能建筑和存量资源开发等前瞻性技术研发,支撑集团智慧海洋和大型邮轮等创新专项工程和重点工程。在非标装备、环保节能减排领域,部分研发成果形成产品后在行业中得到推广应用,其中“液压船台移船小车”“起重机械安全监控系统”“高真空焊烟治理装置”“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设备”已形成供需对接并取得一定的销售业绩,对公司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支撑作用。
三是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借船出海”,承接沿线国家港口码头、修造船厂建设等项目,逐步探索和培育参与国际竞争的技术能力,扩大海外市场经营能力,建立海外项目设计和管理专业团队,重点开拓东南亚、南亚、非洲船海工程业务市场,设立东南亚办事处,并向美洲、澳洲等发达国家拓展,业务模式由设计、管理总包、工程总承包向技术、标准和管理输出。
四是围绕五大重点业务方向,不断扩展业务区域和业务价值链,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商业模式。“十四五”发展要构建以引领公司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顶层布局,建立以激发公司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创新机制,包括持续推进生产院所事业部改革,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经营生产组织模式调整,构建适应主业发展的组织形态、管控模式,持续推进信息化管理,改进考核机制激发干部员工主动性、积极性等。
总之,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将始终坚定信心,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