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5版)
在这方面不得不提到蓝城和宋卫平。宋卫平为了乡村振兴专门成立了蓝城集团,他认为,乡村振兴除了小镇没有别的出路。以理想小镇建设为目标的蓝城集团,提出10年内要造100个理想小镇,规模化打理农田,成立现代农庄,对农作物集中采购、集中销售,吸纳当地人就近解决生计的同时,又为城市人提供理想的桃花源式田园生活。
2019年蓝城在江苏宿迁完成了一个农民安置房项目,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这个项目也是大象操刀设计的。项目采用“逆规划”设计手法,保留村庄肌理现状,对原有水体、植被、田埂等进行重新梳理,引入现代元素,凸显地域文化,彰显乡土风情。项目也被打造成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风貌,被称为“最漂亮的农民房”。“乡悦华亭”与此模式比较接近,但宿迁项目还没有完成产业导入和后期的集中运营。所以“乡悦华亭”还得独自开拓前行。
鉴于联一村附近原有“华亭人家”3A级景区内有一批已建成的古色古香的江南民居,还有哈密瓜主题公园的瓜果采摘、儿童游乐、垂钓、烧烤等乡旅产品,“乡悦华亭”项目的最终产业目标是打造成为“农旅田园综合体”,融美丽乡村、现代农业、主题农旅、乡居颐养于一体。
产品和业态确定之后如何运作?为更好地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地产集团自我加压,放弃了土地出让、出租、纯房地产开发等收益快、风险低、操作简单的方式,创新采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的模式,主动与集体经济捆绑发展,帮助农民增收。不仅“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通过共同经营帮助集体经济培养市场化经营能力,培养专业人才,让农民变“躺着收租金”为“支持经营、参与经营、挖掘资源主动经营”,让集体土地这个“会下蛋的老母鸡”在集体经济手中持续“下蛋”,并不断孵化培育。集体经济获得产业开发和运营收益分红,将为今后农村自治管理提供资金支持,为后续农村地区物业服务、公共管理和农民福利提供保障。企业通过制定40年长远目标,让集体经济和农民吃下定心丸。
目前华亭人家景区内田园度假项目启动区酒店客房和办公的样板组团也已建成,也是两层或两层半的传统庭院式建筑。立面采用传统中式风格加上落地玻璃,白墙黑瓦,中式元素经过提炼和加强,整体色调素雅,立面舒展朴实。组团沿湖布置,布局延续传统江南中式聚落模式,设置开放式步行廊道,内院直临菜园景观,将自然景观引入园中,街-巷-院-室多层次的空间营造,形成层层叠进的空间和庭院,与室内形成互动。充分与外部农田与内部庭园景观融合,形成乡村度假酒店、农业展示办公的典范。因为土地性质是集体用地,把农田和院子连在一起,康养结合,酒店、民宿做成综合体。同时把农业和生活服务设施体系做足,为租客提供地道的乡村田园生活体验感。
模式初成
一路艰辛一路歌
至此,乡悦华亭的建设模式已明确,路径已成型,项目的特点总结起来可以归为“四化”:
土地利用集约化:秉承建设用地不增加、农用地不减反增的原则,对宅基地集中归并平移,实现土地资源节约利用(节地超过三分之一);对承包地统一流转,为科技、示范农业提供空间;对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和盘活,开展统一规划和策划。联一村、联华村共盘活集体建设用、新增农用地,为后续因地制宜地导入农、养、旅、居产业功能和业态奠定资源基础。
生活环境景区化:安置房体现了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韵味,又兼顾自然生态景观与宜居生活。同时高标准接入生活基础设施,规划新建了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大大提升了村民生活舒适度。
项目运营专业化:在保持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不变的基础上,引入乡村乡居康养项目,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力。
发展收益共享化:一方面集体经济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共享经营收益,另一方面农民也可以参与整个项目特色农业劳动,获取稳定劳动收入,实现城市反哺农村。
任何理想和情怀都离不开好的商业模式,能走通这条路,其中的艰辛其实也是一言难尽。
设计团队对整个项目更是有很多感慨。他们认为这个项目设计最大的难点在于既要创造好的环境,又要做好各方利益的平衡。而最深的体会是建筑不是表现自我的载体,建筑师的成功与否是以使用者的认可为标准,好的设计应该是符合用户需求满足当下条件的最恰当的解决方案。生活是第一位的,通过设计可以改变生活,就比如宿迁的项目,因为蓝城的改造,村民们的社区思维与自治精神被激活了,村民们成立社区自治小组,做清洁、维护绿化、处理违建、统一管理垃圾。网络上有人评论:“终于相信建筑有文明教化的功能。”
近期,联一村187户农民将搬进新住宅,二、三期的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村民们也翘首以待,田园综合体也将迎来第一批“陶渊明”们。未来的康养项目以及综合体的建设、运营,走通上海这个特大城市乡村振兴的路径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过,相信一个好的模式和认真踏实以人为本,多方共赢的模式是会有前景的,在今年的国家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指引下一定会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