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研发应用智能建造产品技术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提案,他建议大力支持建筑机器人及智能施工设备研发应用,加快推进以BIM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研究建立和完善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及评价体系。在杨国强看来,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代表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方向。通过将建造过程与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及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结合,运用建筑机器人、智能施工设备、建筑信息模型(BIM)、智能工程管理系统等产品技术,可以实现勘察、规划与设计、生产、施工、监管与验收、运维与管理等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从而有效提高建造过程的安全性以及建筑的经济性、可靠性。
布局智能建造 以科技创新驱动行业升级
“机器人正在积蓄澎湃的力量,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可想象。”建筑工人出身的杨国强希望建房过程中繁重、重复、危险的部分工作能够由机器人来完成,“首先是符合我们对零伤亡和安全的追求,第二能使我们的质量提升,第三能使我们的效率提升。过去是工人在地盘走来走去,未来是机器人在地盘走来走去,我们像生产汽车一样在工地上生产我们的房子。”
正是看到智能建造的广阔前景,碧桂园率先布局,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
自碧桂园集团全资子公司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简称“博智林”)2018年7月启动建设以来,重点聚焦建筑机器人、BIM、新型装配式及相关核心技术,已招募了4000多名国内外优秀研发人才,进行建筑机器人及相关智能施工设备、装配式等的研发、生产与应用。截至2021年2月26日,博智林在研建筑机器人及智能产品近50款,已递交专利有效申请3042项,其中发明专利2161项;已获专利授权984项,其中发明专利262项,在关键领域拥有一批自主核心技术。目前博智林已形成混凝土施工、混凝土修整、砌砖抹灰、内墙装饰等12个建筑机器人产品线,其中绝大多数机器人可同时适用于现浇混凝土工艺与装配式建筑施工。
仅用两年半时间,博智林就实现了建筑机器人从自主研发、小批量生产到工程测试、工程服务及批量化商用,并进行了全面的端到端规划及实践,构建了完整的全周期闭环。目前已有一大批建筑机器人产品真实应用于工地作业现场,部分场景实现了少人化或无人化施工作业,产品和技术的先进性在工地实际应用中得到充分验证。
总结“试点”经验 推进智能建造高质量发展
今年2月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同意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的函》,确定上海市、重庆、广东三地的7个项目将开展智能建造试点工作,要求围绕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尽快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建造发展模式和实施经验。而佛山顺德凤桐花园项目位列试点项目之中。这是博智林建筑机器人首个商业应用项目,也是目前国内真正引入建筑机器人且批量应用于工程建造过程的试点项目之一。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钹表示:“碧桂园集团在短短近三年的时间里,针对BIM、装配式建筑和建筑机器人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和人才,开展全面的研发,目前已经交付了大批量的机器人,已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智慧建造和建筑机器人领域的前列。”
不仅是智能建造,碧桂园的机器人还能被应用到物业管理、乃至医食住农的方方面面,进一步为碧桂园主业、资本市场和国家创造巨大价值。碧桂园积极投身机器人产业,一方面用机器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助力国家科技进步,推动建筑行业向智能建造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博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