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4月8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目前基本形成目标清晰、政策配套、标准完善、管理到位的推进体系,到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将达到70%。
发布会上公布了2020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名单,其中,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旅客航站楼及停车楼工程等16个项目获一等奖、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等20个项目获二等奖、北京科丰万达广场购物中心等25个项目获三等奖。
此次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获奖项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地域分布广泛,覆盖了我国不同气候分区;二是类型丰富,涵盖住宅、办公、医院、学校、商业综合体、展览馆、机场等主要建筑类型,以及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项目;三是代表性强,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旅客航站楼及停车楼工程、首钢老工业区改造西十冬奥广场项目、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和国际馆、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上海中心大厦等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项目均在获奖名单中。
获奖项目均为取得绿色建筑标识且竣工验收一年以上的工程项目,在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等方面技术体系具有突出创新性,关键技术达到行业领先。在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及运行等阶段采用了创新管理模式,工程质量优良,实际运行效果良好。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获奖项目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使用者满意度高、体验性好、获得感强,具备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有力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司长田国民在会上表示,开展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选,有利于鼓励绿色建筑技术和管理创新,推动绿色建筑精细化设计和高水平运营,也有利于提升绿色建筑能源资源节约水平,为建筑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据悉,我国绿色建筑工作起步于本世纪初,比发达国家晚30年左右,但发展进程比较迅速,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目标清晰,政策配套,标准完善,管理到位的推进体系,实现与国际接轨。近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进一步加大推动力度,引导绿色建筑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升绿色建筑标准水平。修订发布2019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四节一环保”为基础,创新重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五大评价指标体系,提供高品质绿色建筑。
二是加强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印发《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实施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完善标识申报、审查、公示和监管制度,保障标识项目质量。
三是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绿色生活创建要求,会同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共同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推动新建建筑全面实施绿色设计,提升建筑能效水效水平,提高住宅健康性能,推广装配化建造方式,推动绿色建材应用,加强技术研发推广,明确到2022年实现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推动26个省(区、市)发布地方绿色建筑创建实施方案,并对地方创建工作落实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开展年度总结评估,及时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
四是推动绿色建筑立法。引导江苏、浙江、宁夏、河北、辽宁、内蒙古、广东等7省(区)颁布地方绿色建筑条例,推动山东、江西、青海等省颁布绿色建筑政府规章,为绿色建筑工作提供法律支撑。
五是创新绿色建筑推动模式。会同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支持浙江省湖州市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金融协同发展的批复》,探索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
截至2019年底,全国累计建设绿色建筑面积超过50亿平方米,2019年当年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到65%。全国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累计达到2万个,建筑面积超过22亿平方米。
建筑领域是我国节能减排三大重要领域之一。绿色建筑与普通建筑相比,节能水平更高,资源消耗更少,生态环境更好,节水效果更明显。因此,发展绿色建筑,能够推动建筑在全寿命期内有效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是转变城乡建设粗放发展方式,破解能源资源瓶颈约束,推动建筑领域碳减排的重要手段,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