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综合

创新成果共享,产生巨大效益

□郑传海 曹筱璐

通过共享劳模创新工作室的科创成果,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中国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8个项目完成了原本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程量。

最近,尝到了共享“杨桂林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带来甜头的中国铁建电气化局兴泉铁路项目部二分部,一改以往行业内普遍存在的追求“原创”的做法,鼓励员工积极与科创方对接,充分吸收和共享同行研制出来的创新成果,避免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不必要的“攻关创新”上。

兴泉铁路属于浩吉铁路通往海上丝路起点泉州方向的延长线。2019年底,中国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组建的兴泉铁路项目部二分部,多数员工都是从浩吉铁路项目转场过来的。隧道里的“四电”工程施工特点,也与浩吉铁路有不少相似之处。

在浩吉铁路大中山和西安岭等隧道施工的时候,“杨桂林创新工作室”相继研发出“接触网轨道模拟器”“低净空隧道整体箱变吊装平衡梁技术”和“智能升降平台打孔”等创新成果,工效提高了3至6倍,工期比传统施工方法提高了至少2年。

兴泉项目开始施工后,针对有人提出的创新工作室“再吃嘴嚼过的馍馍没意思”,时任项目经理杨桂林、党支部书记郑玉糖和总工程师王拾军商量后认为,创新工作室的目的就是攻克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在我们一时还没找到破解难题的“魔咒”时,如果已经有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只是因为这些办法是过去的攻关成果、其他人或其他单位研制的攻关成果,我们接着沿用或购买使用权,就显得“掉”了身价,完全是虚荣心作怪,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更是科技创新攻关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大忌。

“杨桂林创新工作室”将浩吉项目研制的“接触网轨道模拟器”“低净空隧道整体箱变吊装平衡梁技术”等科创成果“复制”到兴泉铁路项目“四电”工程后,因“隧道没铺轨,接触网施工无法进行”的十余个难题迎刃而解。原来需要坐等近一年时间才能组织开展“四电”施工的窘况,从根本上得以扭转。

2020年8月,国铁集团出台的《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建设智能列控、智能牵引供电、智能综合调度指挥以及新一代铁路移动通信等系统,对铁路“四电”工程专业企业加快向智能建造方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战。

通常情况下,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工程隧道打孔、吊柱和腕臂安装等施工程序,铺轨作业完工后,在成型轨道下利用激光测距仪,测量定位接触网腕臂吊柱底座的中心位置之后,才能进行作业。实际上,承担“四电”工程施工的项目部上场时,很多线路站前标段的隧道和桥梁工程,不是没有贯通,就是铺轨作业还在进行。这样一来,如果等到站前工程全部完工,“四电”工程再开始组织施工作业,就无法按照合同工期开通运营。

在浩吉铁路施工中,“杨桂林创新工作室”根据项目沿线铺轨尚未完工,给隧道“四电”施工带来诸多影响,相继成功研制出“接触网轨道模拟器”“低净空隧道整体箱变吊装平衡梁技术”和“利用智能升降平台打孔”等新技术,一举解决了“四电”施工受制于土建工程和铺轨作业没有完工的制约,实现了在隧道工程还没有完工和铺轨还在进行的情况下,“四电”工程正常施工,为按期完工,确保联调联试和开通运营如期进行赢得了时间。

近年来,中国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杨桂林创新工作室”“赵波波创新工作室”“邢远强创新工作室”,围绕智能建造所涉及的列控、牵引供电和综合调度指挥,以及土建工程和铺轨还在施工作业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四电”施工正常进行、接触网高空安全施工、智能牵引变电施工和接触网智能装备研制运用等研制出来的3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推广运用,一道道施工难关随之被攻克。该公司及时把创新工作室攻关成果共享情况,纳入优秀创新工作室考核评比和向上级推荐参评表彰范围,鼓励创用双方加强对接,及时共享,高效“复制”,使全公司所有创新工作室攻关成果得到充分共享和广泛利用。据不完全统计,仅2020年,该公司3个创新工作室研发的科创成果共享和“复制”率达95%以上,有8个项目通过“复制”公司几个创新工作室研制出来的科创成果,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一举完成了原本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程量,同时还避免了工期拖延导致的亏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有4个项目还赢得了国铁集团信用评价的加分。其中京哈高铁北京朝阳铁路枢纽和北京地区铁路枢纽列控系统升级工程,实现了从不可能完成到提前开通运行的重大突破,从根本上打通了北京地区高铁线路互联互通的“瓶颈”制约,京沪、京广、京张、京哈高铁列车可以无需切换接入北京站,实现北京地区铁路枢纽内高铁列车贯通运行。哈尔滨地铁2号线项目部则仅用了4个多月就实现了全线环网电通,创造了哈尔滨地铁建设电力工程和该公司地铁建设史上的最快速度。

2021-04-26 □郑传海 曹筱璐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2482.html 1 3 创新成果共享,产生巨大效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