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的《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提到,要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严格限制建设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严禁建设“丑陋建筑”。其中的“丑陋建筑”出处应该始于建筑界的“金酸梅奖”——畅言网主办的“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活动,该评选从2009年开始已举办十一届,100多个项目上榜,花棉被大剧院、茶壶状景区、钱币状大厦、福禄寿酒店和三桶泡面等“丑”出天际的建筑被广泛知晓。那到底是哪些城市青睐于建设“丑陋建筑”?这些“丑陋建筑”又有哪些类别,而他们又为何被建造?
“丑陋建筑”都在哪儿?
这里对建筑畅言网十一届评选出的“丑陋建筑”评选数据进行梳理分析,揭秘这些建筑所在地的秘密。(见右表)
通过数据整理,国内总共有26个省和直辖市建有“丑陋建筑”,其中江苏和重庆远超其他省市。而纵观这26个省市中,不仅有北上广三个综合实力最强的一线城市,也包括像广西、贵州这样的经济实力稍弱、但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
作为排名前两位的江苏和重庆,其“丑陋建筑”数量分别为14和10。像第五届“十大丑陋建筑评选”中江苏就占据5席,成为当年“丑陋建筑”地区top1。根据统计发现,江苏和重庆的“丑陋建筑”不仅数量多,而且建筑类别也多样。譬如重庆,既有作为文化场所的博物馆、作为政府办公地点的办公楼,也有诸如来福士广场的商业建筑以及“飞天之吻”所在的景区。
为何这两个地区会出现多且百样的“丑陋建筑”?其关键乃是城市发展所致。作为近几年经济涨势良好的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众多经济发达的城市游客甚众,“丑陋建筑”或许并非建设者初心,但不免有乘胜追击、将城市名片更进一步推广的意图所在。
而重庆,作为近些年大受欢迎的网红城市,本身就是依靠其风景和建筑的城市风貌走红,成为热门打卡地。“丑陋建筑”的盛行多半有打擦边球的嫌疑,因为比起美得千篇一律,在这个时代别具一格的“丑”更容易爆红出圈。
“丑陋建筑”的类型多是哪种?
前文提到,重庆的“丑陋建筑”类别多样,但这并不是偶然现象。根据数据梳理,我们发现在涵盖了110个“丑陋建筑”的名单中,大致有13个建筑类别。
第一是多作为公共空间的剧院、博物馆、学校、图书馆。对于这类“丑陋建筑”,评选专家给出的上榜理由多是哗众取宠、弄巧成拙,超尺度、商业化的浮夸表皮设计,有悖建筑功能的文化定位。
其二是作为展示的文化场所,例如文化馆、文化/艺术中心、展览馆、音乐厅、美术馆。
相比于上一类,这一类为了夺人眼球,许多设计都十分恶俗,不仅有低俗仿生、亵渎文化的巨型蟹文化馆,还有组合生硬、不协调的青少年宫,甚至有人吐槽美术馆照搬西方美术中的石膏几何体作为母体,尽管有中西合璧之心,但却效果不佳。
其三是酒店、饭店、宾馆和以中心为后缀的商业场所,由于商业属性本身更希望吸引眼球、赚取收益,所以这些建筑更是无所不用其极。
有的看着金碧辉煌,实则既不环保又不美观;有的奇形怪状或者胡乱拼凑中国元素,不仅失去了建筑本身应该具有的空间价值,其欣赏价值也不敢苟同。
纵观前文梳理的三类,可见“丑陋建筑”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的诸多场所,本应讲究雅观大方的地方大兴庸俗之风,一则没有展示出场所本应该的自身形象,中西乱凑、文化生硬挪用让建筑陷入俗套;二则没有发挥建筑应有的价值,不仅功能不完善,奇特造型也削弱了建筑在城市文化中应有的审美价值。
“丑陋建筑”的建设无非是想借“丑陋”来吸引游客观光提升热度,并且借游客体验建筑的“荒谬”来达到盈利。但有些建筑本身并不需要这样的效果,却仍然大兴“丑陋”之风,例如某些政府行政办公楼。
中国民间建筑的仿古和中西拼凑意在通过炒作和噱头来进行自我营销,但作为正面导向的政府办公建筑也出现这样的结晶未免失去其应有的庄严感,浮夸、雍容华贵和刻意模仿的建筑式样不仅让人们看不出这是个办公楼,还产生了一种谐谑的感觉。
一座建筑的产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该说“造丑”并不是所有参与方的本意,但结果却反映了各方的“审丑”观念。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讲,在什么情况下这些丑建能通过层层审查被实施建设,政治因素也会在其中纠缠。因此,对于一座“丑陋建筑”的出现,既不能全归咎于设计师个人,也不能简单看成甲方对设计师的苛刻要求,但毋庸置疑的是,大家也都有“功劳”。
应该如何看待“丑陋建筑”?
在当下的互联网空间,二元对立是网友们评论事件的常见情形。因此,对于“丑陋建筑”的呼声也就必然会出现批评和包容两种态度,但在“丑陋建筑”的背后,批评或者包容似乎都不能将其很好地理解和判定。
影响城市面貌、丧失城市底蕴是当下批评“丑陋建筑”的主要言论。的确,建筑公司开发这些建筑,多是为了博眼球而非顾及人文情怀,但事实上,更应该深究的问题却来源于此刻评价“美丑”的我们。
2020年,“飞天之吻”瞬间在抖音爆红,我们既感慨其建筑的“荒谬”和“丑陋”,但却又不自然加入其中与之狂欢。
与其说,“飞天之吻”是为了走红而建设,不如说,建设方本就深谙现代游客的心理——不猎奇不吸引;并且,作为社交谈资,我们也喜爱这些网红打卡图成为朋友圈的常客。当然,如果将其全部怪罪到游客身上,这也极不合理,不过这确实在提醒我们,“丑陋建筑”并非只是建设者的狂欢。
就像已经办了十一年的“丑陋建筑评选”活动一样,是因为今天每个人拥有了话语权,我们才有机会评价建筑的美丑。我们要认识到,评价有好有坏,一方面它可以揭露各地恶俗的“丑陋建筑”、推动建筑行业向好,但另外一方面,如果这种评价没有被正视,反倒会让“丑陋建筑”以一种正当的方式走红,成为“旅游胜地”。
有人说,中国建筑就是追求大、洋、怪,其中“洋”很有市场。某种角度看,这是国人对于西方建筑的盲目崇拜,例如第十一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榜单排名第五的贵州兴义万峰湖吉隆堡酒店,按中华美学,建筑与该地区原生态山水严重冲突,但建筑方仍然选择这样的建设思路。而这样的盲目崇洋,既是源于我们对国外建筑的简单理解和粗糙模仿,更多的是我们自身对中国建筑文化的不自信。
虽然“丑陋建筑”应该遭受质疑和批评,但也绝不能“一刀切”,我们应该具有包容性,包容那些曾经尝试的创新。
例如前文提到的“飞天之吻”,虽然创意是以当地的民间故事为主,但据称它还有意在模仿敦煌壁画。
而被众多网友嘲讽的广州融创大剧院最初也并非是现在建设完工的模样,初期的效果图审美也还基本到位。两者在最后呈现上出现的口碑滑铁卢,关键在于建设方的操之过急和粗糙建设,力求在短期内建设完工,并获得“流量”和利润。
在追求短平快节奏的时代里,长时间存在并且很难拆除的建筑更应该关心质量和水准,尝试创新的建设思路应该鼓励,但绝不鼓励借助模仿创新来炒作、建设实际效果并不如意的建筑。
结 语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今天,我们对于“丑陋建筑”的批驳一方面展示了作为公共文化产品的建筑开始真正接受公众审视的新变化,另一方面,这也在纠正建筑创新的方向、推动建筑方对建筑进行创新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