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旨在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体育强国建设。
该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数量达到0.9块以上,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加公平可及,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形成供给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健身设施网络,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该实施方案聚焦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坚持绿色、低碳、实用的建设理念。“十四五”时期,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公共体育场、社会足球场、健身步道、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等6类项目建设。其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社会足球场为延续“十三五”的支持方向,体育公园、健身步道、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为“十四五”新增支持方向。
中央预算内投资对项目原则上按照东、中、西部地区(含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分别享受中、西部政策地区)分别不超过核定总投资(不含土地费用、市政费用,仅为工程建设投资)的30%、60%和80%的比例进行支持。西藏自治区、南疆四地州项目建设资金原则上由中央预算内投资全额支持,四省涉藏州县项目可由中央预算内投资全额支持,享受特殊区域发展政策地区按照具体政策要求执行。
在上述支持比例的基础上,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最高支持限额不超过2000万元,健身步道和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最高支持限额不超过1000万元,公共体育场中标准田径跑道和标准足球场地按照平均总投资600万测算,11人制标准足球场按照平均总投资300万元测算,其他制式足球场每块定额支持30~50万元。
实施方案还确定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的遴选标准。
一是体育公园的总面积不低于10万平方米,绿化率不低于65%。至少要包括常规球类、健身步道、健身广场、室外健身器械场地、儿童活动设施等功能。
二是健身步道按照运动形式分为登山步道、健走步道和骑行道,鼓励建设智慧健身步道。健走步道:道路本体的宽度不少于2米,单个项目道路长度原则上不低于5千米。道路面层应采用合成材料、彩色沥青、木制材料等。登山步道:道路本体宽度不低于1.5米(受山势地形限制,局部地区最小宽度不低于1米),单个项目长度原则上不低于10千米。道路面层应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辅以彩色沥青道、砾石道、间隔石道、木栈道等。骑行道道路本体单行线宽度不少于2米,单个项目骑行道道路长度原则上不低于15千米。道路面层可用彩色沥青、合成材料等。
三是全民健身中心(小型体育综合体),以室内场地为主,可室内外场地结合。室内建筑面积原则上不超过10000平方米,运动健身功能区建筑面积不少于总建筑面积的50%。在设计时要考虑具备改造为临时方舱医院等功能。
此外,公共体育场、社会足球场地都有具体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