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海绵城市建设如何“蝶变”生活?

住建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城市节水总量大,从2000年到2020年,全国城市节水量累计达到972亿立方米,相当于9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年调水量。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建成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项目达到4万多个,提升了雨水资源涵养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雨水资源年利用量3.5亿吨。

海绵城市建设让更多城市告别雨季“看海”模式,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提升城市对雨水的利用、调蓄、吸纳能力,带来“会呼吸”的城市生活。建设海绵城市已成为评价城市竞争力和创新力的依据之一。

逢雨不涝 下雨不看海

自2015年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百姓的生活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连续3年获评全国第1的江西萍乡就是首批入选的试点城市之一。

“由于萍乡水涵养能力弱,我们突破‘以排为主’的传统治水理念,让城市像海绵一样有弹性。”萍乡市海绵办副主任刘民分析说,在新城区,注重保护河流、湖泊等自然海绵体,结合河湖水系、公园绿地、市政道路总体布局,构建大海绵骨架;在老城区,注重修复地下“毛细血管”,增强其雨水渗、蓄等功能。目前,萍乡市城区已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达44.43平方公里,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85.31%。

同样是首批试点城市的山东济南,每到汛期遇强降雨,极易形成城市山洪;城市硬化面积的增加阻断了雨水下渗通道,地下水资源补给能力下降;老城区以雨污合流、地表漫流排水为主,部分河段存在黑臭现象。

怎么办?加快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济南市公用事业发展中心主任薛继强说,经过海绵城市建设,下沉式绿带、透水人行道等下渗的雨水,既在源头上消减了雨水污染物的浓度,又可及时补充到地下水中,涵养了水源;雨水桶、蓄水池等设施净化储存的雨水可用于绿化浇灌、道路冲洗,节约了水资源;雨污水分流制提高了雨水的排放能力,内涝问题得到有效处理,同时解决了周边河道不被污水污染的问题。

因地制宜 “蝶变”生活

北京的海绵城市建设可圈可点,节水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有不少经验值得总结。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设计标准》今年1月1日起实施,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高标准指引和支撑。

北京建立“1+16+N”海绵城市规划体系——“1”指《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16”指16个区根据市级专项规划制定的区级海绵城市专项规划,“N”指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大兴国际机场重点片区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这个全城一体、层次分明、以点带面的规划体系,为按下海绵城市建设快进键提供了蓝图,有效避免了等待观望、消极应付、衔接不畅、无序建设等问题。

目前,北京共建成海绵项目3400多个,其中,绿化屋顶面积2.30平方公里,透水铺装面积15.09平方公里,下凹式绿地面积35.43平方公里,雨水调蓄设施容积152.04万立方米,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达20%。

今天,越来越多的城市,不再是一座“水泥城市”,而是“会呼吸”的“弹性城市”。

广东佛山把海绵化改造与建设公园相结合。如在佛山祖庙街道文北社区海员新村,共有住宅面积约3.55万平方米,沿岸房屋位于原有防洪堤围之外的河滩地,地势低洼,长期受汾江河水浸,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属地政府及街道通过河涌综合整治,改善其村落水环境及河涌沿线的景观,通过推进水浸黑点及河滩地整治工程,让河滩地摇身“蝶变”为美丽湿地公园。

未来,海绵城市怎么推进?

业内相关人士的表示,海绵城市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需要有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来落实。海绵城市的重点不仅在建设还在改造,改造实施过程当中也有可能会遇到进度的问题。对技术标准,材料的使用,不同城市也会有一个不断摸索、不断认识的过程。海绵城市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重视,需要在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落实相关的措施和要求。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程晓陶等专家认为,“海绵城市”将自然和人的力量相结合,综合处理城市雨洪等问题,关键要因地制宜,对已具规模的城市要细细改造,让相关指标逐步提升。 (本报综合报道)

2021-05-17 综合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2902.html 1 3 海绵城市建设如何“蝶变”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