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建筑人物

“周司令”的创业之路

——记陕建机施集团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殿雄

□高攀飞

一支施工队靠什么在省外壮大?周殿雄用26年的实践给出了答案。从来女人干事难,九分辛苦一分甜。她却以打楔子的精神,在石头城扎根,用脚底板跑出大市场,在改革开放的大江大河中,谱写了精彩的人生华章。

脚底板跑市场

21岁时,为支援大西北建设,周殿雄不顾家人劝阻,从黄浦江畔来到西安。这朵“西迁”的玉兰扎根大西北,一干就是20年。46岁的时候,周殿雄的人生又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带着一支吊装队在南京艰苦创业。尧化门外,简易搭个“窝棚”就是办公地。当地人称他们为“陕西吊装队”。因为处事雷厉风行,私下大伙都喊这位女队长“周司令”。

虎踞龙盘的南京,施工单位个个“兵强马壮”,仅一家机械化公司就有三千多人,设备先进。陕西队就几台“笨粗”小吊车。没过多久,当地大半基建工程“下马”,僧多粥少。这支编外队伍怎么办?“回西安老家去”,不少人打起退堂鼓。周殿雄几个晚上没睡着觉。每天天刚亮,就匆匆出门。哪有工地就去哪打听,吊装不来活就搞材料运输。保温板、道沿石都拉过。有人甚至笑他们是“马路游击队”。

人生地不熟,碰了不少钉子。一次在迈皋桥找任务,一进门对方毫不客气地撂下一句话:不需要编外队伍。周殿雄一连跑了七趟,最终靠诚意接到任务。靠着零星任务,陕西队在夹缝中存活了下来。大家都说,南京市场是“周司令”用脚底板跑出来的。

有困难,找陕西队

周殿雄又瞅准了打桩市场。苦于没经验,周殿雄四处“求经”,借来桩架、桩锤“组装”了4台打桩机。一开始打桩,经常掉链子,有人说“陕西队吊装可以,打桩不行!”周殿雄听了很刺耳,下决心一定要“打”出志气。

一次一家化工厂工程告急,大年初一要开工。时近年关,大部分工人都回老家了。找了四五家单位都没人敢“接”。腊月二十七,电话打到了周殿雄办公室,没想到她一口答应。撂下电话,紧急调配人员。有的赶紧退车票,有的联系机械设备。大年除夕夜,在欢庆的爆竹声中,一支施工小分队,连夜将设备运往工地。一夜风霜,工人们冲寒冒冷将一台台打桩机陆续组装完毕。没地方住,所有人就挤在化工厂一间自行车棚。完工后,周殿雄和工人在车棚过了一个“团圆年”。后来“有困难找陕西队”的说法在行业内不胫而走。1993年,南京禄口机场建设时,指挥部专门送任务上门,把项目交给周殿雄他们才放心。

搞砸了我负责

建筑行业快速变化,周殿雄意识到,靠“土洋结合”的路子走不通了。想尽办法,购置了3台进口打桩机后,终于有了七分底气。1992年初冬,长江口南岸,上海罗泾煤码头。一场方案论证会紧张进行。周殿雄的强夯施工方案遭到多方质疑。罗泾煤码头是国家重点工程,码头底部是200多万吨电厂粉煤灰冲击形成的“沼泽地”,含水量48%。用强夯处理这样的“嫩豆腐”,国际上没有先例。争论持续了两个多月。周殿雄急了,立下军令状“先做实验,搞砸了我负责”。当时一次实验要100多万元。几个月科技攻关打消了一切质疑。强夯施工方案为国家节约一半巨额投资。被评为上海科技进步成果奖、国家科技成果奖。为了表彰周殿雄这支队伍,罗泾煤一条马路被命名为西安路。从此,强夯施工在沿海地区得到了大范围推广。

撑起半边天

90年代,行业进入低迷期,施工单位接连倒闭。这支队伍却越干越红火,经营雪球越滚越大,涉及苏、浙、沪、皖。年利润从2.6万元增长到1000多万元。1998年产值过亿,占到了全公司“半壁江山”。

成功的秘诀在哪?周殿雄有一本自己的管理经。在队里,她率先打破“大锅饭”,奖得多、罚地狠。一次工地一名操作工失误导致机械故障,周殿雄先从自己头上罚起,班组长、操作工每人处罚1000元,这在当时施工队当中引起了不小震动。有人说她不讲情面,过于严苛。周殿雄回应,竞争是残酷的,没有严格的管理,怎么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在单位,她撑起“半边天”,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好苗苗”,可自己的两个儿子从小就被送回老家。丈夫住院、儿子被烫伤她都不在身边。缺失的陪伴成为她一生的遗憾。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周殿雄总是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一心扑在工作上,直到65岁才卸下了担子。

2021年,初春,年逾耄耋的周殿雄将自己所有的荣誉奖章捐赠给了企业,她说,“成绩是职工一起奋斗的结果,不属于我个人。”这是一串沉甸甸的荣誉,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021-05-20 ——记陕建机施集团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周殿雄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2963.html 1 3 “周司令”的创业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