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琨
在崇山峻岭和滔滔江水之间蜿蜒的中老国际通道玉磨铁路线上,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远离都市繁华,五年驻守大山深处,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汗水挥洒在“一带一路”建设事业上,以青春的名义筑就世纪工程,让新时代的青春旗帜在彩云之南飞扬。
中铁四局玉磨铁路青年突击队成立于2016年5月,下设4个分部支队,现有成员68人,平均年龄30岁。他们所承建的玉磨铁路站前5标是全线的特桥标,管段总长虽只有6.014公里,但涵盖8桥2隧共6个高难度工点。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6个工点的区间跨度长达342.34公里,这在国内工程项目中极为罕见。工程具有点多线长、组织难度大、时间跨度长、施工工期紧张、工程任务量大、地质条件复杂、外部环境差、安全风险高的显著特点。
艰苦不怕吃苦,山高坡陡“人为峰”
中老国际铁路——玉磨铁路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第一条在建的通往国外的铁路线,政治意义重大。2016年,项目进场前,为了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勘察,青年突击队员们每天清晨身背肩扛沉重的测量仪器、砍刀、水和食物从半山腰的临时驻地出发,一边强忍着炎热潮湿、高原气喘和蚊虫叮咬的不适,一边用砍刀斩枝劈棘开路,直到穿越测量完成直线距离7公里,海拔落差400米的茂密原始森林。尽管扎破手、磕破腿,吃冷菜、啃馒头,但突击队员们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把印有“中铁四局”字样的旗帜插到哀牢山上。
难的不仅仅是高山,还有阿墨江的深水。大桥桥址位于水电站库区,水深莫测变化多端,加之云南暴雨频发,一天水位可涨3米,青年突击队员便冒着大雨在湍急河流中的浮式平台上进行钢护筒冲孔“植栽”工作。为确保墩身施工线型精度,队员们扛着沉甸甸的仪器,自项目驻地徒步5公里至施工现场进行测量放样,爬上近乎垂直的墩身模板顶部对结构尺寸进行校准。因施工现场处于热带地区,高温环境下对测量仪器的精度有较大影响,测量作业常常要持续到气温相对凉爽的夜晚。青年突击队放下“畏惧”,拾起“信念”,面对复杂艰险的施工环境成功克服一道道“关隘”。
万难不降标准,挑战课题“世界级”
青年突击队的施工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控制性工程:元江、南溪河、阿墨江三座复杂特大桥。特在什么地方?元江特大桥的3号主桥墩154米,是同类型铁路桥“世界第一高墩”,249米的上承式连续钢桁梁桥面也是我国首次建造的“世界第一大跨”。全长617米、主跨216米的阿墨江特大桥是国内主跨最长的铁路连续刚构桥,亦为同类型桥梁跨度的世界之最。
在沟壑纵横的峡谷地带建设这样几座高难度大桥,技术难度和安全风险可想而知。面对“世界级”难题,青年突击队弘扬“铁军”精神,率先出列。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建立大桥三维模型,对桥梁动态施工过程、安全、进度、验收等进行全景模拟,实时监控建设情况;履带吊、旋挖钻机等大型设备难以运进山,突击队员心切施工进度,采取拆解进场、分块运输的方式,吃住都在设备里,36公里山路全程护送了三天三夜;“第一高墩”浇筑,一次性需用1235吨水泥、457吨粉煤灰,突击队员便把办公室搬到了施工现场,提前筹划物资材料,协调指挥22台水泥罐车、14台粉煤灰罐车同时施工;“热都”元江,年平均日照2339小时,气温常年40度以上,大桥的钢结构可以“煎鸡蛋”,突击队员依然“铁律”执行作业标准,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是他们特殊的“军功章”。7天修筑爬升一节(5米)桥墩,10天架设一个节间钢桁梁,14天完成EL.737米水位以下四节主墩施工,93天完成2个主墩68根直径2.5米钻孔桩施工……玉磨铁路的建设工地上,“中国速度”再一次向世界展现。
攻关不缺精神,扎根科研“主阵地”
建设“世界级”的工程,还需科研攻关助力。五年来,这支年轻的科研团队一直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全面提高了工程建设进度和施工安全质量,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先后设计研发“全回转架梁吊机”“钢桁梁监控量测系统”等19项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运用BIM技术、与国内高校联合科研攻关等形式,攻克“上承式钢桁梁悬臂架设”“超高临时塔架施工”“临时墩山体防护”等30余项国家级技术难题;研究总结“V型深谷桥梁基础施工关键技术”“钻孔桩化学堵漏技术”等10余项工法及QC成果。目前已申报研发五十余项国家级、省部级工法及专利,获国家级、省级荣誉5项,创效节流超7000万元,向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辛劳不忘宗旨,践行国企“新担当”
修建玉磨铁路,经受的考验远不止这些。五年来,青年突击队参与各类救灾抢险10余次,开展捐资助学、扶贫助困、关爱农民工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40余次,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彰显了新时代国企担当。
“一带一路”建设东风正盛,玉磨铁路建设如火如荼。中铁四局玉磨铁路青年突击队充分发扬“团徽亮在玉磨线 团旗飘在彩云南”的战斗堡垒作用,始终坚守在最需要他们的施工建设一线,秉持着“干最难项目 交最美工程”的信念,誓把天堑变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