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设计

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新体系

院士专家共绘建筑“碳中和”蓝图

当前“碳中和、碳达峰”的大背景下,绿色建筑已成为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以“聚焦建筑碳中和,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新体系”为主题,“2021(第十七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于5月18日上午在成都拉开帷幕。来自全国部分省、区(市)住建厅、自然资源厅、发改委等负责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作的有关负责人和全国各地的绿色建筑领域专家学者、先进企业代表等数千人参加大会。

本次大会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全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中美绿色基金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大会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四川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和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大力支持。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余刚主持。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凤朝为大会开幕式致辞。他表示,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和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首倡地,成都将抢抓成渝经济圈双城建设的机遇,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将进一步加快“碳达峰”和“碳中和”推进步伐,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积极组建碳中和实验室,构建碳中和产业生态圈,努力建设成为碳中和先锋城市。

四川省政府副省长曹立军在致辞中介绍了四川省绿色建筑节能工作开展情况。他表示,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是我国绿色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有力推动者,是深化国际绿色建筑行业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我国乃至全球建筑绿色发展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强调,四川省将坚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把绿色生态发展纳入建筑规划设计、建造施工等各环节,同时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为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做率先探索,贡献更大的力量,推动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建筑的健康需求。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解振华在书面致辞中表示,建筑行业实现碳达峰面临挑战,建筑行业节能减排降碳、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他指出,绿色建筑的普及推广、建筑节能的深入推进、绿色建造的探索实施,将带动上百个关联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更生换代,而且能直接创造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新动力,拉动相关领域的投资,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以“加快建立促进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为题,在报告中分析了全球与主要经济体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他表示,2020年建筑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1.7亿吨,预计2029年达峰,峰值为28.1亿吨,其中直接排放4.7亿吨,间接排放23.4亿吨,达峰后保持2~3年平台期,推动低碳清洁取暖、发展可再生能源、强化建筑节能、控制建筑规模是建筑领域控制碳排放的主要措施。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主旨报告“城市‘碳中和’与绿色建筑”中表示,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场,以城市为主体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有利于因地制宜布局可再生能源和碳汇基地,同时更能有效引导城市由过去唯GDP竞争转向GDP与减碳双轨竞争模式,使城市间的低碳发展具有极高的效率和动能激励。绿色建筑在全生命周期体现了节能、节水和节材等特性,全面实施绿色建筑将为城市“碳中和”提供重要贡献。同时,他指出,将风能、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通过城市有机物发电、地热与地质储能,以及立体园林建筑、“鱼菜共生”等模式,可发挥综合减排作用,助力城市“碳中和”。

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徐林在致辞中表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大大缩短,这对中国经济发展也意味着新的攻坚克难和发展机遇。因为“碳中和”不仅仅是能源领域的事,它与产业链等方方面面都有关系,“碳中和”将推进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引领新技术变革创新,引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技术创新等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一级巡视员倪江波围绕绿色建筑和“碳中和”和“碳达峰”的要求指出,从资源禀赋到气侯变化,我国实现碳综合不能一味走西方国家的传统路径,必须另辟现代化道路。这一条道路即是通过发展光电、热电、生物储能等清洁能源构建低碳社区、低碳城市;完善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布局,大幅降低城镇建筑能耗;加强城镇基础设施节能,推动乡村农房和设施节能,优化设施结构与方式。

受国际疫情影响,德国能源署署长安德烈斯·库尔曼通过视频向大会致辞。他在致辞中表示:中国与欧洲正面临相似的挑战,且中欧都已明确了更高的气候目标。他指出,除了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技术之外,还需要氢能作为灵活的能源载体,需要利用更多的自然碳汇,以及更系统性地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转型意味着巨大的转变,只有全社会朝着统一方向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建国表示,木结构是绿色低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目前木结构相关的技术规范支撑和消防还有很多短版,因此尚未得到普及。但从全球范围看,当前木结构的发展正在引领着其走向一个更大的舞台。他指出,木结构是建筑产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木结构符合建筑产业现代化特征,但只从环境数据指标提升来考虑绿建技术运用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追求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化之谐”和视觉之美,绿色建筑发展最终要以服务人类社会健康发展为目标。

世界绿色建筑协会(WGBC)原主席、新加坡建设局副局长戴礼翔认为,加速绿色建筑科技创新的关键目标是要促进循环经济,而综合目标是要实现减缓气候变化,为人类营造更美好的环境。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绿色建筑联盟主席、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东南大学教授缪昌文带来“环境友好生态混凝土技术的发展”主题报告。他指出,积极推进生物相容植生混凝土、预拌透水混凝土的示范与应用、加强光催化自清洁混凝土的应用基础技术研究,可帮助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进而解决天然资源短缺和固废排放的问题。

围绕主题,大会设置了首日的“开幕式”和“绿色建筑综合交流会”两场全体大会,第二天还平行召开49场专题研讨分论坛。分论坛邀请了主办单位代表、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领域顶尖研究院所负责人、领先企业代表等就行业发展趋势、政策标准进行深度探讨。

会议同期还举办“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重点展览展示国内外绿色建筑、绿色新型建材、绿色地产、绿色能源、健康建筑最新技术成果及智能建筑与物联网、住宅产业化新产品和应用实例等,全面展现整个绿色建筑“产业链”,共建“政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合作交流平台。 (能源世界)

2021-05-24 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新体系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3014.html 1 3 院士专家共绘建筑“碳中和”蓝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