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花博园开幕之际,园内的复兴馆、世纪馆和竹藤馆这三栋永久建筑分别获得三星级和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
早在2020年3月,复兴馆和世纪馆已获得美国WELL(健康)金级中期认证证书,成为国内首个获得WELL金级认证的博览馆类建筑。至此,三栋花博会场馆呈现了本次花博会生态办博的理念,迎接四方来客,实现绿色健康、低碳节能的花博盛会。
复兴馆:引入“生态引擎”新概念
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的复兴馆建筑总面积34000平方米,是一座由四个单体拼接而成的钢结构建筑。它以中国古典坡屋顶和柱廊为架构,引入“生态引擎”新概念,运用太阳能屋面发电的生态环保节能新技术,打造具有“中国元素、江南韵味、生态特色”的主展馆。层叠激荡的坡屋面赋予了建筑澎湃激昂、大气磅礴的气势,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波澜壮阔。花博会期间,这里汇集了全国31个省(区、市)花卉协会和深圳市花卉协会及港澳台地区的35个室内花展,游客可以尽享“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畅快。
复兴馆设计一改中国传统建筑含蓄、内敛、古雅的表达,展现了开放、自信、中国韵味的建筑气质。借用中国的剪纸、折纸概念,融合传统建筑的柱廊、檐廊和材料、色彩等元素,将其展现于复兴馆的造型设计中。复兴馆在打造“新中国风”建筑的同时,还充分考虑建筑的生态、舒适。复兴馆利用其波澜壮阔的屋顶造型,不但形成了建筑四周的自遮阳挑檐,有效降低太阳辐射量,同时与太阳能光伏组件进行建筑一体化设计,替代采光天窗实现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实现能源节约运行。设计还结合功能将体块划分为四个独立展厅,以折屋面覆盖形成大檐廊和南北通道。在折屋面侧方设置高侧窗,展厅立面设置竖向遮阳和大量可开启扇,为建筑提供良好的遮阳和室内外通风环境。展厅及南北通道设计采光天窗,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营造均匀的室内光环境。
世纪馆:自带三千吨覆土“保温壳”
世纪馆建筑总面积12000平方米,是一座以花卉、绿植、采光庭院等构成的覆土型花坡建筑。该馆采用大跨度混凝土壳结构,覆土建筑形体具有先天节能保温性能优势。五彩斑斓蝴蝶肌理状的屋顶花园约20000平方米,是由四季海棠、美女樱、香彩雀、百日草、同瓣草等开花植物,结合观景平台和漫游步道等组建而成。其中,覆土深度45厘米,可以满足不同规格宿根类植物种植的要求,最高处相当于普通住宅6层楼的高度,这也是整个花博园中赏景的制高点。值得一提的是,别看这泥土看上去厚实,其实是采用了一种特殊配比的“轻质土”,它的重量仅为一般泥土的四分之一,并且具有透气性强、保水性好的特点。在整个世纪馆顶部,总共覆盖了三千吨的“轻质土”。
世纪馆由主轴分为东馆和西馆两部分,东馆布展面积1400平方米,以多媒体技术展示“心中的花”;西馆布展面积1600平方米,以珍奇花卉植物展示“真实的花”。东西二馆以“一虚一实”的手法精彩演绎“花开中国梦”主题。世纪馆整体采取一体化的动线设计,观众先由“蝴蝶翅膀”的上方处进入东馆,参观完毕之后,经由悬空廊桥步入西馆继续参观,或直接从东馆地面出口出去。
竹藤馆:新型数字化建造“破茧为蝶”
竹藤馆,坐落于各种珍奇竹藤围合的竹园中。为了和周边环境更好融合,设计采取了“去建筑化”的策略:通过对墙体、屋顶、柱梁等建筑要素的消解,将场馆从建筑本身转变为一件巨大的、彰显竹藤文化特色的“展示竹器”。结合花博会主题,竹藤馆以“茧”为原型,取“破茧为蝶”之意,拟编织层叠之形,塑造出一个竹茧般的“非常规”建筑形态。从高空俯瞰,竹藤馆宛如一只竹藤编织而成的“茧”。
竹藤馆外体再现传统的竹藤编织艺术,采用竹器编织肌理,双层张拉索网与藤编材料塑造;内壳250平方米的展厅采用仿竹藤工程材料,其建造工艺也是全国首创——3D打印模板+UHDC喷射混凝土的新型数字建造工艺。
这个数字化建造的异形拱壳在材料与施工工艺上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创新。据悉,3D打印模板的工艺,可以避免钢筋锈蚀的问题以及大面积混凝土薄壁结构可能发生的开裂风险,实现高精度的快速模板搭建。施工完成后,3D打印模板将保留下来作为室内装饰造型,既节约材料,也实现了主体结构与装饰一体化。此外,展厅结构材料采用的UHDC(超高延性混凝土)也是竹藤馆中的“黑科技”,这种混凝土通过添加纤维材料大大增加了抗拉强度,使结构层不仅无需钢筋,还将厚度从常规的200毫米减少到75毫米,简化施工工艺的同时又大大节省了材料。
在参观过程中,三个场馆建筑不仅带来了可感知的外观绿色体验,场馆的环境专项设计也为参观者带来健康保障。空调通风系统设置高效过滤装置,并采用活性碳过滤方式,以确保室内空气得到高效过滤。同时对项目室内空气品质进行监测与发布。项目饮用水点采用RO反渗透过滤方式,满足博览馆使用者对饮用水的高品质健康要求。(文/记者 徐敏 图/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