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底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要推动工程总承包向全产业链延伸以及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协同发展,逐步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
近年来,不少装配式建筑上下游企业通过建设产业园区以及拓宽产业链,不断增强企业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相关业务的“韧性”。
“产学研用”结合
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建筑业是由多个行业组成的大产业,行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与“产学研用”结合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各个层面对此也很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住建部《关于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应用,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大数据等技术在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
进入“十四五”,装配式建筑如何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建造”品牌,同时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先发优势,备受各方关注。
作为建筑装饰行业的知名企业,江苏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螳螂”)在2012年提出“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理念;2020年,金螳螂装配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金螳螂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全面发力。为加强“产学研用”结合,该公司与苏州大学合作共建了“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学院”,探索现代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新模式。今年1月,该公司与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围绕装配化装修产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装配化装修标准规范及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科研等开展合作。
住建部2017年确定的首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中,江苏南京有3家企业入选,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都市”)便是其中之一。在“产学研用”方面,长江都市总经理董文俊表示,在2012年公司与5所高校及15家企业共同组建了新型建筑产业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投资建设产业化部品部件中试研发基地。2017年以来,长江都市组建了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平台、BIM技术集成应用平台、生产制造技术研发平台、技术服务和产业化应用平台四大研发平台。
作为后起之秀,苏州柯利达装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柯利达”)采取建筑幕墙与公共建筑装饰平行推进的模式。2019年,该公司全面进军装配化装修市场。柯利达十分重视产业链打造和“产学研用”的结合。近年来,该公司与东南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共建了装配化装修研究生工作站。2020年11月,与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共建“装配化装修技术创新中心”。
除了企业层面,地方主管部门也对“产学研用”结合尤为关注。据了解,山东省临沂市充分发挥政府引领、市场配置、企业主动参与的优势,引进装配式建筑技术企业,推动该市装配式建筑企业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进行“产学研用”合作,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不断完善。
山西省则指出地方“产学研用”结合方面存在的不足。针对产业基地存在的问题,山西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大部分企业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不多,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技术研发人才缺乏,技术产品引进多、独创少。
加强产业协同
打通上下游
随着国家层面、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联合驱动,加上市场内生动力的不断增强,装配式建筑相关产业发展迅速。上海、安徽等地进入装配式建筑时代。
2020年4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装配式建筑相关文件明确,要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补齐、壮大、拓展装配式建筑研发、设计、生产、运输、装配全产业链,实施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工程,支持设备制造、建筑材料等上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
在政策引导下,安徽一些进入装配式建筑领域较早的企业纷纷行动起来。2017年开始进军装配式建筑市场的安徽晶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宫集团”),为此专门设立了以新型建筑工业化等为核心业务的子公司“晶宫绿建”。据介绍,目前晶宫绿建拥有阜阳、阜南、颍上、临泉四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为拓宽产业链,该公司又成立了晶宫工业科技、晶天建筑设计等多家子公司。
晶宫绿建副总裁倪合成表示,虽然安徽省的装配式建筑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水平也相对成熟,但也存在部分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司不单单做构件生产,还重点往全产业链协同方向发展,同时与母公司晶宫集团旗下的地产业务形成闭环。”据倪合成介绍,经过多年探索,目前晶宫绿建旗下的项目工期优势已凸显。
2020年9月,住建部公布第二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名单,其中首次包含12个园区类产业基地,安徽巢湖富煌工业园区便是其中之一。入驻该园区的企业和单位包括安徽富煌钢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煌钢构”)、安徽富煌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等近20家研发、设计、生产、建造上下游企业,覆盖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除了该园区,富煌钢构本身也早已不是单一的钢结构公司了。近年来通过整合资源,设立了富煌设计、富煌工程科技等子公司,对工程整体设计、钢结构加工及安装等部品部件生产加工、内部门窗装饰等进行了细化分工,形成了较完整的装配式建筑产业供应链体系。
加码智能建造
升级提速智能化水平
长期以来,建筑业给人的感觉多是科技含量不高。其实不然,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三者“相提并论”已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2020年,为进一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建造”品牌,住建部等9部门联合发文,提出要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与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开展生产装备、施工设备的智能化升级行动,鼓励应用建筑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设备。
在这方面,部分深耕境外市场的建筑业企业因接触较早,往往拥有较好的基础。如中建国际投资集团,2006年陆续在广东、安徽和山东建立了大型装配式建筑基地。2013年,该公司设立安徽海龙建筑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海龙”)。据安徽海龙总经理姚大伟介绍,该公司建筑工业化研发生产基地可通过BIM设计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管控,并采用全封闭降噪隔尘厂房、全自动流水线生产等先进技术和理念,提升公司的智能化水平。
与安徽海龙相似,晶宫绿建生产基地也引进了先进设施设备,目前拥有PC、PK3(预应力叠合板)构件自动化生产线以及模具生产线。此外,晶宫绿建与安徽建筑大学联合设立了装配式建筑研究院,从事新结构、新构件等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
不过,智能建造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建筑产业化相关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