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红色建筑 红色传承

一座由红军设计建造的“人民大会堂”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的革命历史印记

追根共和国摇篮,溯源红色政权,永续苏区精神。在红色故都江西瑞金的沙洲坝老茶亭村,一片参天古樟树林中,屹立着一栋“红军八角帽”造型的建筑,这里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国徽、国旗、军旗就诞生于此。大礼堂见证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达到鼎盛时期,民主政治制度得到空前发展,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管理的第一个工农民主专政新型国家政权形式之伟大尝试。人们把它称作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前身。

红色记忆: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的诞生

1930年10月至1931年9月,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方面军接连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共中央决定以赣南闽西根据地为依托,建立苏维埃中央政府。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叶坪村的谢氏宗祠召开,就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了苏维埃政权的性质: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

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搬迁到瑞金沙洲坝后,因为政府机关较为分散,无法集中办公和开会,再加上筹备召开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决定建造一栋具有苏维埃共和国标志的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

1934年1月21日至2月1日,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新建的大礼堂召开,大会听取和审议了毛泽东主席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讨论和通过了修改宪法大纲等决议,选举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693人,候补代表83人,旁听代表1500人左右。会上,毛主席致了开幕词,并作了中央政府两年来的工作报告,大会讨论和通过了“宪法大纲”“苏维埃建设”“红军建设”“经济建设”等决议案以及关于国徽、国旗、军旗的决定。2月3日,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大礼堂举行,会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选举张闻天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人民委员会的组成部门在原有九部一局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国民经济和粮食人民委员部。

此后,大礼堂内还召开过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红军家属代表大会等众多重要会议。

据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记录,“二苏大”以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政权、武装、经济、法制、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土地改革、干部作风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进行了管理国家的伟大实践,为新中国建设奠定了基础。

红色建筑:红军自行设计建造的革命营地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坐北朝南,依山就势,是一座坚硬的松木和粘实的夯土搭筑而成的两层建筑,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它的造型独特,有八个角,从高空鸟瞰,就像一顶红军的八角帽。大礼堂的门首上方,有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4个楷书红色浮雕大字和地球仪。走进礼堂内部,大礼堂内共有10根圆柱,支撑着整个楼房和屋顶,楼面成回廊式,并立有阶梯式楼座,楼下呈半圆形,整个礼堂可容纳2000多人,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大礼堂的建造,从设计到施工都是由红军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等共同完成。1933年8月1日,在建军节纪念日当天,大礼堂开始全面破土动工。“龙潭三杰”之一的钱壮飞担任工程设计,总务厅主任袁福清负责工程指挥,当时为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竣工,在江西、福建两省选调了4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工人负责建造,而工会组织则全力以赴组织原材料和生活用品的供应。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江西工人和福建工人进行施工比赛,(下转第2版)

□撰稿 何梦吉

建筑人的担当系列报道之九

2021-06-03 何梦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的革命历史印记 红色建筑 红色传承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3111.html 1 3 一座由红军设计建造的“人民大会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