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21°横穿的北部湾地区,生长着中国天然林面积最大的“海洋卫士”——红树林。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在消浪护岸、净化海水等方面有着陆地森林不可取代的作用,具有极高的生态服务价值。
5月17日,中央第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公开对广西环保督察典型案例: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部湾港务集团”)下属企业在港口建设中违规施工,造成大片红树林死亡。中央环保督察组称,经查,涉案地区2017年12月约8.25亩红树林受损,2018年10月扩大到71.55亩,2019年6月增至141.3亩。相关情况直至2019年11月才被北海市相关部门发现,但问题发现后,受损面积在一年之内又持续扩大百亩以上。
同日,北部湾港务集团召开党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整改工作,责成下属的广西铁山东岸码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岸公司”)做出深刻检查,在对东岸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给予免职处理,并在对东岸公司、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共16人问责处理的基础上,继续进入调查程序,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确保高质量全面完成整改任务。
一边是相关部门早就发现了红树林受损情况,一边却是红树林受损面积年复一年的持续扩大,看着珍贵的红树林资源被破坏却似乎“无计可施”的局面,尤为让人痛心。这样的荒唐一幕,到底是如何上演的?媒体报道中着重提到了一个细节——北海市相关部门发现红树林破坏情况后,合浦县、北海市政府相关部门先后6次对涉事企业下达停工令,但涉事企业置若罔闻、拒不停工。有网友称,“六纸禁令也挡不住违规施工”。
如此三番五次置停工令于不顾,涉事企业嚣张至此,确实让人诧异和愤慨。但更要深思的是,它的底气到底来自哪?
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需要注意几个背景。一是,早在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就通报了广西为建钦州滨海新城,调减红树林逾千公顷一事。于此或不难看出,当地为了追求“向海发展”而不惜让红树林让路。二是,公开资料显示,此次涉事的北部湾港务集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直属大型国有独资企业。
事实上,类似的“不一般”之处,还有很多。比如,2016年《关于严肃查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群众举报环境污染问题的通报》,涉及关于群众举报“铁山港东港区榄根作业区泊位工程施工造成附近红树林受到破坏”一事,而北海市政府在第22期通报中对此回复称,“不属实”。结合受损红树林面积越来越大的事实,这样的回复是否“属实”,恐怕需要打一个问号。
另外,涉事项目的环评书曾指出,项目建设对红树林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较小——这样的结论在目前的事实面前,可谓是极为讽刺。那么,这样的环评公告到底是如何出炉的?又是如何通过的?
综合种种细节来看,“六纸禁令也挡不住违规施工”,不仅是企业太嚣张,也是当地的环保治理太疲软,或者说本该“最严”的环保治理,在某些“非一般”的企业和经济发展任务面前,却并没有“严”起来。
不负绿水青山,方得金山银山。一方面,国有企业要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发展的包袱,而是经济发展的导航仪和定盘星,抓好了不仅会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更会显著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另一方面,针对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不碰硬,甚至存在敷衍应对、弄虚作假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必须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过问责倒逼各地和企业重视环保。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