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雄
“是中国铁建这个大家庭给了我舞台,是中铁二十四局项目部让我实现了梦想。”憨厚质朴的吴崇友微笑着说。4月30日,他身披红色绶带,登上了中铁二十四局“庆五一,迎五四”表彰大会主席台,代表在该局务工的3万多名农民工道出了心声,并从中铁二十四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叶建国手上接过了局集团公司颁发的荣誉证书。
吴崇友是中铁二十四局安徽公司宿州银河一路立交工程项目部的一名农民工,获得了2020年“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
坐在会议室的吴崇友猛喝了一口茶水,缓缓讲述了他的成长历程。
1974年5月出生在江苏射阳县长荡镇农村的吴崇友,出生仅两个月还差一天,其父亲便因病撒手人寰,留下体弱的母亲及年幼的两位哥哥、三位姐姐,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们拉扯长大。
家庭的经济拮据让吴崇友在初中没有毕业时就萌生了辍学的念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选择帮母亲种地来维持家里的生计。
1993年12月,吴崇友光荣地参了军,成为了一名坦克兵。他吃苦耐劳,勤学苦练,在坦克修理连中小有名气。在入伍近一年之际,他在一次维修任务时,一铁块中米粒大的毛刺飞出击中他的左眼,后经两次手术更换了眼球人工晶体,万幸的是这对他视力影响不大。
在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下,1996年3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96年12月,吴崇友退伍后,在家干了一年多农活,后求职到一家火力发电厂保卫科当了保安。2000年他组建了家庭,由于经济收入入不敷出,于是他跟着家中的哥哥走出了农村,来到了火热的建筑工地,做了一名钢筋工。
在山东淄博的一个项目上,一位姓郑的钢筋工师傅见吴崇友肯吃苦,善动脑筋,便把自己平生绑扎钢筋的技艺倾囊相授,让他在项目上有了立足之地。
吴崇友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对白天所做的工作进行“回放”,看看有无错误之处,或可总结什么经验的。有一天晚上,他回想起白天扎的一根重要的粗钢筋可能是放错了位置,于是立即翻身下床打着手电筒来到工地查看,确认那根粗钢筋摆放位置正确后,才放心回到宿舍睡下。做钢筋绑扎这道工序,他一做就是6年。
有了一技在身,他把自己的手艺陆续传给了从村里一起出来打工的8位乡亲,他们的收入也由此都有了较大的增长。有了乡亲的支持,他承包了鹤大高速公路的桥梁钢筋绑扎工序的项目,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小康。他自己在家里盖了两层小楼,买了一辆二手小轿车,其他乡亲也在老家改善了居住条件,大家干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在中铁二十四局干活让人舒心,可以参加‘工地大学’的学习,可以在‘职工书屋’读书,自己在钢筋加工方面的技能也有了较大的提高。项目部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到银行卡,钢筋加工工装更先进,管理更规范。”吴崇友掰着指头兴奋地说。
按照“有固定场所、有组织机构、有师资力量、有教学计划”的“四有”原则,中铁二十四局在项目部首创“工地大学”,坚持现场干、现场教、现场学,200多个“工地大学”平均每年培训包含钢筋工在内的职工和农民工近5万人次。
同时该局创建“职工书屋”230多个,投入资金500多万元配备设备、购买书籍,运用信息技术,优化电子书网络化管理,促进资源共享,助力职工和农民工技能提升。
借助工地“大学”和职工书屋的有效载体,在项目部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下,吴崇友看钢筋图纸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不仅能按图纸绑扎钢筋,还能按图纸来加工钢筋。他在中铁二十四局银河一路立交工程项目部钢筋加工制作方面如鱼得水,跟着他一起干活的钢筋工对他非常佩服。
2020年春节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民工到不了工地。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中铁二十四局项目部包专车到江苏吴崇友老家接他们到工地。吴崇友带着20位乡亲一起来到宿州银河一路立交工程项目部,促进了项目部快速复工复产,并实现了达产高产。
2021年4月,吴崇友和他的钢筋工团队又来到中铁二十四局宿州市唐河路东延工程项目,继续做好钢筋加工和钢筋绑扎工作。
“自己基础差,底子薄,今后还要加强对钢筋图纸的学习,把钢筋工这行做精,带领钢筋工兄弟共同致富,为祖国的建设贡献钢筋工的力量。”吴崇友对未来满怀信心。
图为中铁二十四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叶建国(左一)为吴崇友(右一)颁发集团公司工人先锋奖章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