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真平
(上接第1版)
1983年12月19日,中共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胡乔木来到卢沟桥视察,代表中央对建立抗日战争纪念馆做了长达3小时的讲话。讲话中提到几个建馆原则,首先就是宛平城要建成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纪念馆,不仅仅作为“七七事变”陈列馆。
1984年11月9日,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抗战馆筹备处编制,由郭景兴负责筹备处工作。1984年12月6日,北京市副市长陈昊苏、市政府顾问白介夫主持召开了修复宛平城筹建抗战馆的会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筹建事宜终于尘埃落定。
让抗战精神永驻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是第一座采用现代化的陈列方式反映抗日战争的大型纪念馆。纪念馆正前方是面积达8600平方米的抗战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基座为汉白玉、高达14米的国旗杆竖立在广场北侧。覆以乳白色大理石的展馆外墙与镶嵌着独立自由勋章图案的锻铜大门,使纪念馆尤显肃穆、庄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题名,是由邓小平在1986年7月9日亲笔手书。步入序厅前要踏上两组台阶,第一组8级,寓意八年全国抗战;第二组14级,寓意十四年的抗战历程。两组台阶之间的平台上,是2014年7月7日由习近平主席揭幕的“独立自由勋章”浮雕。
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为6423平方米,于1987年竣工。按照设计,二期工程完工后,纪念馆呈现工字型,以纪念馆为中心,配合苑平城的重新规划,卢沟桥将逐步形成北京市的文化纪念重点旅游区之一。
当时在抗日纪念馆方案竞赛中,有多家建筑设计单位报名,最终选定了“轻工业部设计院”蔡恒的设计方案。因为这一设计方案看上去很肃穆,与抗战馆的主题非常契合。后来,蔡恒又参加和主持了实施方案的修改和建筑施工图的工作。
全民参与建设热潮
1986年5月,中建一局三公司接到建设抗战纪念馆的政治任务开始进场施工。“他们当年为建设抗战馆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罗存康说。
那个年代建工程没有搅拌站、没有泵车、没有大型机械,只能把石、沙、水泥运到施工现场。在施工现场按照配比加工成工程需要的混凝土,再用人力小推车把混凝土一车一车推到浇筑点。现场用的其他材料也是用人力小推车一车一车运送到指定地点。
施工现场有一位认真出了名的质检员薛师傅,他每天手拿着小铁锤,在方圆20000平方米的纪念馆里敲打每一块花岗岩地砖,一边敲一边仔细听声音,只要他发现砖下有“空鼓”,就毫不犹豫地要求重铺。秉持这种工匠精神建设,即使30年过去了,当年的花岗岩地砖没有一块松动。
当年宛平城内只有一口井,项目部和居民们都得从这一口井里取水。为了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用水,项目部把取水时间调整到夜里,居民们都非常感动。项目部现场办公条件也十分简陋,项目员工经常在只有一张桌子和两个行军床的办公室讨论施工难题。虽然条件艰苦,但项目建设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原副馆长刘建业在讲述抗日战争纪念馆筹备建设时提到,“当年从党中央到各省市,从普通个人到行业专家,大家都非常支持抗战馆的筹备和建设工作,他们从来不讲条件,一心想着为国增光,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党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1985年,北京市政府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开始筹建抗战馆,很多单位都参与进来,我所在的丰台区文管所,全部工作人员都来支援建馆。我虽说负责财务工作,却也是在工地上摸爬滚打了一年。当时很多建筑材料都是夜间到场,我们都要在工地上逐一清点。”
中建一局三公司三公司原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老党员郭元忠回忆说,“工程开工建设的消息在被媒体报道后,掀起了全民参与工程建设的热潮,不仅经常有人捐款捐物,而且每天来参加义务劳动的解放军、民兵400余人,共同参与挖沟、运土、码管、铺管、清理现场。”
中建一局不仅是纪念馆的建设者,也是纪念馆的志愿服务者。1987年7月5日,纪念馆开馆前一天,人手紧张,中建一局纪念馆项目部人员主动帮助纪念馆把八口铜质大钟悬挂到序厅天花板,又带着自己家的扫帚、毛巾把纪念馆的所有玻璃都擦了一遍、地面都打扫干净。在7月6日举行的落成典礼上,纪念馆筹备处通知中央领导要跟大家合影时,参与建设领导和工作人员还在工地上忙碌着,身上布满了灰尘,眼角里充满了血丝,他们来不及剪头发、刮胡子就与中央领导合了影,又迅速参与工程建设。这张没有经过彩排的合影后来被《人民日报》头版刊登。
1988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被评为“北京20世纪80年代十大建筑”。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此后还经历了扩建。扩建工程包括台湾同胞抗日斗争史实专题展厅及配套设施等2项,总建筑面积15889.97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963.13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9926.84平方米,地上1层,地下2层。工程建成后与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相连。
历经3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发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现已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是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倡议发起成立单位及秘书处常设单位,是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秘书处所在单位、中国博物馆学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及秘书处所在单位、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会主办单位、北京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办单位。建馆34年以来,观众总数已达37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