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中央印发的《交通强国纲要》指出,“建设交通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
从“春运潮”,到高铁成网,在奋斗中品味成就感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铁路总里程只有2.18万公里,人均铁路的长度还不到一根烟长,并且有一半还处于瘫痪状态。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铁路客运交通还是绿皮火车,时速只有几十公里,每到春节前后,探亲流、返乡流、务工流和返校流,“四流”叠加,使“买票难”“乘车难”成为百姓最头痛的事。持续20多年的“春运潮”,成了少数西方国家嘲笑我国交通落后的说辞。
回望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铁路建设史,西方列强在我国的国土上修建的铁路,是用来侵略中国的。无数仁人志士为赶走美帝国主义,争取铁路支配权而苦苦求索。从长辛店“八月罢工”到京汉铁路“二七大罢工”,从铁道线成为游击队和八路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到解放军打到哪里,铁道兵就把铁路修到哪里,铁路终于成了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交通大动脉。
建国初期,百废待举,国家建设要用钱的地方很多,铁路建设更是面临着历史的欠账。从2007年铁路第6次大提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和速度,均呈现出飞速变化。截至2020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14.6万公里,基本覆盖到20万人口以上城市;其中高铁3万公里左右,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世界第一的历史性飞跃;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0%和70%。基本建成了布局合理、覆盖广泛、高效便捷、功能完善、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高铁网。
在14.6万公里铁路(其中3万公里高铁)和70%属于电气化铁路的大盘里,中国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付出了巨大努力,作出了巨大贡献。仅2013至2020年,就完成了国铁工程66条(项),总里程达7872.13公里,其中,高铁2400多公里。以完成国铁建设任务最高年份的2015年为例,完成1276公里正线开通任务(不含铁路枢纽),占当年全国铁路开通里程的近六分之一,创造了全国三大电气化铁路集团所属工程公司历史之最,在世界翘楚的“三高一重”(即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高寒铁路和重载铁路)铁路建设战场,都留下了“一营人”(原铁道兵通信第一营,以下简称“一营人”)奋进的身影。
在这些数字和参与“三高一重”铁路建设者身影的背后,是中国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这支随铁道兵集体转业走过来的“一营人”,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重托,坚持对员工和家属进行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传承“一营精神”,胸怀报国之志,心系交通强国的神圣使命,风餐露宿,四海为家,默默无闻地与众多的建设者一道,铸就起新时代丰碑,换来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从普铁提速,到高铁建设,锚定智能建造不松手
国铁集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进工电技术装备标准化、简统化。自主研发新型智能列控系统、智能牵引供电系统、智能综合调度指挥系统以及新一代铁路移动通信系统(以下简称“四大系统”)。”在这“四大系统”中,每一系统都与电气化铁路“四电”工程有直接联系。
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7年的一次次铁路大提速,再到目前基本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高速铁路网,我国已经开始从交通大国,加速向交通强国迈进的关键期。在向交通强国迈进的关键时刻,“四大系统”的研发推广、掌握运用和智能装备研制运用,成为关系我国铁路建设大举向智能建造进发的前沿科技问题和关键环节。中国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把奔着铁路“四电”施工遇到的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锚定“四大系统”和智能装备研制,与深入开展“两做实,两做强、双融合”,充分发挥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动员、教育和检验员工学习四史、见诸行动、立足本职、岗位报国的第一要务,用实际行动衡量是否真学做实,用取得成效检验学习效果。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以来,中国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每年投入科技攻关的资金,始终按照年产值3.3%的基数定向拨付。近20年间,先后有224项科技攻关成果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或国家级工法,42项QC成果先后被国家、省(部)级和中国铁建,以及电气化局集团公司评定为一、二、三等奖。
除了加大科研攻关经费投入,在实战操作上,加强与“四大系统”设计和生产企业互动,随时掌握“四大系统”攻关研发前沿信息,紧紧把握我国渐进试推行智能建造智能化铁路带来的机遇。
2018年底,浩吉重载铁路(原称“蒙华铁路”)“四电”工程一上场,中国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就抓住建设单位在卢氏牵引变电所和五里川合建所,推行智能牵引供电和智能化管理的契机,第一时间与设计和供电设备生产企业联系,及时了解智能供电设备研制流程、安装调试和运营维护特点,为智能供电设备现场安装、调试和验收,积累了第一手资料。在浩吉铁路近40个“四电”工程工区中,三公司承建的卢氏牵引变电所和五里川合建所所处的施工环境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施工安装和验收的速度最快。而且,为三公司后来承建我国铁路第一个下沉式智能牵引变电所——京雄城际铁路雄安牵引变电所提供了经验积累。
国内首个下沉式牵引变电所——雄安牵引变电所,是京雄城际铁路枢纽的供电核心,占地7700多平方米,全部采用下沉(地下)式广场布置,离地面的深度达11米,工程体量庞大,施工工艺复杂,包括变压器组和储油池在内,全部在地下安装。施工中,中国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先后成功解决了功能布局、流线整合、结构施工、设备安装、消防疏散和防水排水等40多项过去从未遇到的技术难题。智能管理系统对牵引变电设备进行无人化监控,故障测距更精确,故障影响范围更小,应急处置更迅速。
更重要的是,三公司员工运用企业主导研制的接触网三型智能装备,仅用75天就完成了管段内236条公里(注:专业术语)接触网架设和调整任务,使国内外同行普遍觉得“不敢想”“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通过把三维数字化管理与BIM系统结合,使基于智能建造、智能控制、故障诊断和预测等技术运用,在京雄城际铁路顺利实现了新一代智能化牵引供电、通信、信号和接触网等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使运营后维护管理更显智能化、人性化、精细化和精准化。
从差一点不行,到品质铁建,质量才是通往市场的“通行证”
回首铁道兵第一通信营自1967年成立到今天,50多年来,中国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先后经历了8次变革,然而,无论是合并、缩编、扩编、撤销,再到恢复、扩编......,一代又一代“一营人”坚持以信誉立身,以质量为本,以用户满意为基本追求的朴实奉献、责任奋进的精神品格始终没变。在一代代“一营人”心里,用户满意就是金不换,质量才是企业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参与市场竞争的“通行证”。
“用户不满意,没有捧回质量奖牌,就不能算工程干得好!”这成了中国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依靠质量立身,依靠质量生存,依靠质量站稳市场的信条。
从2013年到2020年,中国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先后承建了83项工程,交付使用了79项工程,先后捧回了省部级优质工程奖牌52项,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等国家级质量大奖27项。其中,在尼日利亚承建的铁路和城铁工程相继捧回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境外工程)。在尼日利亚铁路市场,成了中土集团最佳合作搭档。自2014年跻身尼日利亚铁路市场至今,先后承揽了四项铁路(城铁)工程;自2008年进入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北京地铁市场以来,先后承接了6条地铁工程,捧回了11项质量大奖。今年,又捧回了2项“中国安装之星”奖。
2020年7月,长吉公司原计划通知中国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敦白客专项目部,作为配合观摩项目,作好迎接质量观摩会的准备工作。当由沈阳局集团和长吉公司有关领导率队的观摩团到万宝牵引变电所观摩后,被敦化项目部围绕用户接管后便于维修、免于维护和确保产品使用寿命,以及运行安全而开展的系列化科技攻关成果所感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长吉公司、沈阳局集团、国铁集团有关部门和国铁集团有领导,先后6次到万宝牵引变电所和先行敷设的接触网试验段分析调研,并且明确表示,把敦白客专万宝牵引变电所施工过程中研发的8种攻关成果,纳入今后的招标文件,作为投标“必选题”,只有满足了“必选题”的要求,才具备投标资格。
从1993年进入东北铁路市场以来,中国铁建电气化局三公司坚持以用户满意为第一目标,潜心经营东北市场,先后在沈阳局集团、哈尔滨局集团承揽了33项铁路“四电”工程,在大连、沈阳、哈尔滨市先后承揽了5项地铁工程和1项PPP工程。在干好在建工程的同时,三公司还想东北地区铁路运输部门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利用自身的装备、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主动组建了一支覆盖东北三省的铁路应急抢险救援突击队,帮助东北铁路地区分担抢险救援压力,分担突遇运输安全的风险,被东北地区铁路管理部门和三大省会城市建设领域视作为最信赖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