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第八届“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交流活动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启动。本届“西部之光”题为“激活三岔口,重塑天津卫——天津市三岔河口周边老城提升改造规划设计”,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承办。
在当天上午的启动仪式中,天津大学副校长巩金龙、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霍兵、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孔宇航分别向现场师生致辞。随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吕斌向承办单位授予“规划西部行”旗帜,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孔宇航接旗。
上半场的“城市更新”课程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主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天津大学客座教授黄文亮以及吕斌分别带来精彩的课程。
杨保军在题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围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讲解了“城市更新行动”提出的背景以及这一国家层面的“城市更新”与当下我们所关注的“城市更新”的联系与区别,讲解了“城市更新行动”的四个重要意义:适应城市化的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短板,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如何把“城市更新”放到国家发展全局视角下来思考“城市更新行动”。
吕斌在题为“历史地域空间活化的价值识别与魅力再生产”的报告中,从城市更新与历史地域空间活化、历史地域空间活化的途径、历史地域空间资源的价值识别、历史地域空间的魅力再生产、北京南锣鼓巷魅力再生产实践五方面,深入讲解了历史地域空间活化的价值识别与魅力再生产的理论与实践。吕斌重点关注了历史地域空间活化的途径,包括物质活化、经济活化和社会活化,通过内生的地域资源活化才是未来的地域活化之路。他特别指出,对历史地域空间尤其不能忽视的就是“情感价值”或“魅力价值”“归宿感价值”。结合南锣鼓巷魅力再生产实践,在社区营造方面,应以实现“魅力再生产”为目标,策略上要注重文化记忆的魅力内涵、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进行社区的培育、鼓励多元主体的参与。
黄文亮在题为“海河东端营再生”的报告中,讲述了海河东端地区过去15年的发展历程,通过不同方案的对比与改进塑造于家堡金融中心的“明日城市景观”。面对于家堡空间闲置、活力不足等问题和困难,运用智慧的渐进式有机更新进行再生,缝合老城与新城。利用外滩南站合力结合海河文化、铁路文化与音乐文化,共同催化滨海再生。从天津经验看城市更新的作用和在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挑战,体现了决策和指导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城市设计对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提供了新时代的价值判断。
下半场的“天津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实践”课程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曾鹏教授主持。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委委员、一级巡视员路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黄晶涛,天津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朱铁麟,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雪梅,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天分别带来了精彩的课程。
路红在题为“天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的演讲中,从保护遗产的意义、天津遗产概况、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自然保护地保护工作、国土空间规划下的遗产保护思考五方面阐述了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成果与思考。他首先介绍了天津城市概况,总结了天津的遗产类型与遗产特点,随后,深入讲解了天津历史文化资源“一心、双区、两带、多点”的空间格局结构,最后,针对国土空间规划下的遗产保护,提出五方面问题,并将未来工作总结为三点:一是自然遗产保护工作,要坚持一个中心、“两山理论”“三生发展道路”;二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论;三是在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下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
黄晶涛在题为“人文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的演讲中,认为“人是一座城市存在的意义”,结合厦门白家村、厦门沙坡尾、天津民园体育场等城市更新实践案例,讲解了城市更新中“共商、共谋、共建、共创、共管、共享”,以及“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如何照顾“人的空间”。他传达了“城市既需要宏大也需要细微,既需要鸟瞰的视角也需要人的视角,宏大的视角能让我们把握方向,人的视角可以让我们感受温暖”这样一种价值观,并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阐述了城市更新时代更需要关注城市自然生产的力量和美。
朱铁麟在题为“天津城市更新设计实践”的演讲中,从建筑师的视角解读了“城市更新”的技术路径,并且通过一宫花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鞍山道历史文化街区城市设计、中车天津机辆厂保护性改造项目等大量天津的实践案例,讲解了在建成遗产及其历史建造环境的再生过程中,如何恰当处理新旧关系以及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朱铁麟认为“对于历史建成环境,尤其需要积极的保护和适应性创新,也就是恰当处理好保存、修复、翻新、加建与新建之间的关系”。对城市更新坚定了这样一个认识:“城市更新”是一个多学科工具组成的一个工具箱来解决城市更新的问题,设计工具不仅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工具,也是提升空间品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朱雪梅在题为“人,诗意地安居——天津市新型居住社区导则”的演讲中,首先从人、房子、生活的关系出发,思考社区的规划和营造应如何回归居住的本质,以及在国家城镇化战略和房地产市场转型升级对的背景下如何摆脱房地产思维营造社区的简单逻辑,其次分析了天津城镇化与居住愿景、现实问题,并重温了西方近现代居住社区规划理论与实践,并讲解了如何改变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居住区规划方法,用城市设计的方法进行居住社区规划,最后建构出了天津市中心主城区社区空间形态控制的完整体系,科学划分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街镇类型、社区类型,提出了如何对不同类型社区进行形态控制引导的一系列的方法。
陈天解析了此次的设计交流活动任务书。他以时间为脉络阐释了三岔河口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深入展示其历史渊源、发展问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从历史脉络中看出,从诞生起,天津城便与三岔河口密不可分,整个城市的形态自河口孕育、生长、成型。在新时代,运河功能不再,三岔河口的中心性逐渐被南部的滨江道等地所取代,如何重焕三岔河口的生机,使其恢复原有的荣光与繁华,是一个发人深思的命题。陈天通过实景照片,展现了三岔河口当下的面貌与特色,分析发展现状。他同时指出三岔河口经历着多个发展困境,从发展前景来看,三岔河口地区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区域。在未来发展中,要着重考虑商贸再造、产业升级、遗产保护、文化复兴、生态修复、品质景观等问题。
课程结束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地块自主选题分组,于6月11日到天津三岔河口基地内进行现场踏勘,并于6月12日进行汇报交流。同学们从上位规划与政策梳理、历史文化与价值分析、公共空间现状分析、基地交通与停车分析、业态类型与空间分布分析、人群活动特征及需求分析、问题挖掘与策略提出等方面进行精彩的调研汇报。各位老师针对学生们的调研分析进行点评与指导。 (天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