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建筑科技

首次实现北斗定位毫米级测控安装

深中通道八万吨沉管一次性沉放安装成功

深中通道是粤东通往粤西乃至大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深中通道建成后,由深圳到中山只需30分钟的车程,深中两地可同步进入“半小时生活交通圈”。深中通道项目是一个世界级的“桥、岛、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施工条件复杂,要保证工程如期推进,离不开重型装备的助力。

6月20日,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建设再传捷报!经约24.5个小时连续作业,深中通道沉管隧道首个爬坡管节——第10个管节(E10)在深达37米的水下顺利完成对接,至此项目沉管隧道已建成1608.5米。

深中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级跨海集群工程,其中海底隧道长约6.8公里,沉管段长约5公里,采用国内首次应用、国际首次大规模应用的钢壳混凝土组合结构形式,由32节管节和1个最终接头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宽的海底沉管隧道。

此次沉放的E10管节为标准管节,沉管采用的是钢制沉管外壳,内部浇筑混凝土的浇筑方式,长165米,宽46米,高10.6米,浇筑后重约8万吨,是一个中型航母的重量。因此,中国工程师们专门打造了一艘双体船“一航津安1”。“一航津安1”集运、装于一体,可以抱着8万吨的巨型沉管前进。这在世界上属于首创。

并且,E10管节是首个爬坡管节,与E9管节安装位置同处于全隧最低点,相当于全隧道的“落淤坑”。隧址与原矾石航道相交,形成“盘底效应”,相较以往已沉放管节回淤强度明显增强。同时,随着建设推进,沉管安装已自“三滩两槽”的东槽深水区进入东部浅滩区,地形变化大,浅滩深槽回淤复杂,在近期反复强对流天气、汛期大径流及附近施工疏浚扰动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出现了施工以来的首次异常回淤。

“在多变、复杂的建设环境影响下,已安装的E9管节附近海水密度变化大,存在上浮的重大安全风险。另一方面,深水深槽也使E10管节晃动幅度增加,导致管节姿态控制难度增大,不利于平稳对接。”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常务副总工程师宁进进表示。

航路有50公里,一体船需要航行9个小时。其中,1.3公里长的S弯是必经之路,2万吨的“一航津安1”拖着8万吨重的沉管,总重达10万吨。并且,船的底部距离水底只有2.4米。75米的一体船要在200米宽的航道里行驶,面临的考验是前所未有的。

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沉管测量专家锁旭宏最担心的就是涌流突然加快,这对于10万吨的“巨型胖子”来说,要在海中调整航向,控制只在眨眼之间。0.1秒的操作失误,就会导致一体船冲出宽度140米的绿色安全航道,甚至因惯性冲出航道外30米的黄色警戒区域。一旦一体船搁浅,后果将不堪设想。

此前一次经过S弯时,由于突遇顺流,船体转向过慢,采用全球最先进的动力自动控制系统突然失灵。为了避免类似的危险再次发生,这次,锁旭宏和船长决定采用更具挑战性的方式:全手动操控。

6月18日下午2点20分,伴随着浑厚的鸣笛声,停泊在珠海桂山岛坞口的世界首制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提带E10管节缓缓启航。19日凌晨3点15分,在广东海事部门的护航下,经过50公里的长距离浮运,E10管节抵达沉放水域,沉放对接期间为电离层活跃期,信号失锁风险大,深中通道应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对安装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6月19日下午2点40分,经系泊、沉放、拉合等工序,E10管节与E9管节顺利对接。最终测量数据显示:首端偏差值3.4毫米,尾端偏差值9.8毫米,远远优于设计要求的50毫米误差值。这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北斗定位毫米级测控的安装精度。

深中通道建成后,将有效释放现有路网压力,对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和珠三角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互联互通以及各类要素高效配置,加快推动湾区城市群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综合报道)

2021-06-24 综合 首次实现北斗定位毫米级测控安装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3393.html 1 3 深中通道八万吨沉管一次性沉放安装成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