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见证强国之路的“共和国殿堂”

——人民大会堂建设的人民智慧与强国记录

□记者 张高青

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有一座坐西朝东的雄伟建筑: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建筑面积达17.18万平方米。——这就是在中国人民心中拥有特殊地位、有“共和国殿堂”之美誉的人民大会堂。

作为中国最富政治象征意味的建筑之一,被列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十大建筑”之首的人民大会堂,建成60多年来,不仅成为一座闻名中外的政治地标,更是犹如一部史书,记录着新中国铿锵前行的足迹,见证人民的力量与中国的奇迹。

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的夙愿

“将来革命胜利了,一定要建一座能够容纳一万人开会的大礼堂,使党的领导人能够和群众一起共商国家大事。”——这是毛泽东1945年在延安杨家岭中共七大会议上,面对摆着木条长椅、无电灯的简陋会场时许下的心愿。

13年后的1958年8月,中共中央做出指示,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中央设想在北京建设一批包括万人大礼堂在内的重大建筑工程,其他工程有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民族文化宫等,共十大公共建筑,后来被称为“十大建筑”。这些重大建筑必须在1959年国庆节时投入使用。

为确保工程进展顺利,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指挥。其中,周恩来担任“十大建筑”总指挥,当时的北京第一副市长万里为副总指挥。在“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最为艰难。在短短1个月的时间里,大会堂的方案进行了7轮评比论证,来自18个省市的30多位建筑师、教授提出多种方案,共形成84个平面图、189个立面图。

在讨论天安门广场的规划布局时,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之间的对位关系成为建筑师们争论的焦点。如果大会堂和博物馆的大门正对纪念碑,彼此望去,通畅的视野就被正中间的纪念碑割裂。因此,建筑师们达成共识,让拟建的人民大会堂南侧盲墙、革命历史博物馆南侧石阙与已建成的纪念碑形成次轴线,使广场、东西两边的围合面向北延展,空间变得更加深远。这种布局也契合了中国传统造屋选址的理念,让人民殿堂、文化宫阙与英烈纪念碑各得其所,和谐共处于天安门广场。

1958年10月14日,周恩来审查了专家组送交的由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设计的3套方案,最后决定采用气势雄伟、建筑面积超17万平方米的北京市规划局的设计方案。根据该方案,建成后的人民大会堂壮观巍峨,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四面开门。人民大会堂建筑风格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与四周层次分明的建筑一起,构成一幅天安门广场庄严绚丽的崭新图画。

1958年10月26日,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打下第一根基础桩,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的夙愿终于落地实施。

“水天一色”理念展现中国智慧

“步进万人大礼堂,使你突然地开朗舒畅了起来,好像凝立在夏夜的星空之下,周围的空气里洋溢着田野的芬芳”。——这是著名作家冰心在《走进人民大会堂》一文中满怀欣喜的诗意描述。

人民大会堂建筑主要由这样几部分组成:进门便是简洁典雅的中央大厅;厅后是万人大会堂;大会场北翼是有5000个席位的大宴会厅;南翼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楼。大会堂内还有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命名、富有地方特色的厅堂。此外,还有迎宾厅、国宴厅、国家接待厅、金色大厅,以及北京、四川、广东、上海等各省、市、自治区大厅。

人民大会堂中的重点是万人大礼堂。当工程进入到万人大礼堂设计时,建设者遇到的最大难题便是如何处理好这偌大的空间,如何体现艺术风格。

时为国家总理的周恩来谈了他的观点和看法:“人站在地上,并不觉得天有多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很远。(下转第2版)

2021-07-08 张高青 ——人民大会堂建设的人民智慧与强国记录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3568.html 1 3 见证强国之路的“共和国殿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