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见证强国之路的“共和国殿堂”

——人民大会堂建设的人民智慧与强国记录

□记者 张高青

(上接第1版)‘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诗句是对水连天、天连水环境的描写。我们为什么不从水天一色和满天星斗方面去做抽象的处理?”周恩来的建议给时为人民大会堂总建筑师的张镈等人以极大的启发。于是以“满天星斗,水天一色”为理念的设计方案新鲜出炉:屋顶呈穹隆状,内部设计三圈带有水波形状的暗灯槽,上面分布500个灯孔。穹顶与墙壁均设计成淡青色,两者之间圆角自然过渡,浑然一体。打开顶灯,人仿佛置身于浩渺星空,顿生“天人合一”之感。

但在建设“水天一色”万人大礼堂的过程中,担当主要施工任务的北京建工局(今北京建工)的建设者又遇到一系列施工难题。万人大礼堂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2米,这么大的空间里没有一根柱子,以保证无论从哪个方向都能没有遮挡地看清主席台。如何去实现?设计人员经过深入研究讨论,决定采用大跨度的钢桁架代替柱子进行支撑。这意味着要在东西两侧大墙上安装12榀7米高、60.9米跨度的大钢架。但如何起吊大钢架呢?当大家冥思苦想不得其法时,一位有经验的老起重工想出了个“土办法”:将两个“人”字形支架立在人民大会堂的两面墙上,以墙体为支撑点,进行吊装。老工人哨子一吹,两边工人们一同协作,大钢架缓缓起吊——成功啦。

1959年5月下旬,距离工程竣工仅剩下三个月,万人大礼堂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按照一般程序,纷繁复杂的内部装修根本无法在不足100天内完成。想要成就奇迹,就必须“压缩时间”。可是地面在铺地板,吊顶也需要从地面搭架子,空间冲突怎么解决?一位经验丰富的架子工想出了“高空杂耍”的办法:把一根根杉篙一头固定在钢桁架上,另一头垂在半空中,工人们像“猴爬杆儿”一样,脚别着杉篙,头朝下“噌噌噌”从钢桁架上顺着杉篙爬下来,吊在半空中。几百人倒悬高空,颤颤巍巍地搭出悬空的架子。“那是万人大礼堂建设过程中最精彩的一幕,场面非常壮观,让人看了震撼得心怦怦跳。”时为人民大会堂工程第二指挥部指挥的侯文长在回忆当年建设情景时激动不已,这位“七一”前夕刚刚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北京建工离休干部无比自豪,“结果本需要半年以上才能完成的任务,仅用了40天。”

1959年9月24日,巍峨壮观的人民大会堂胜利竣工。庆功会上,周恩来过来给张镈等建设功臣敬酒时说:“我很满意,给你们打个五分!”

人民大会堂全国人民建

“人民大会堂不到1年就能建成,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那个时代的建设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万众一心的可贵精神。”——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当年曾作为一名高三学生参与“十大建筑”劳动实践的马国馨发自肺腑的感慨。

那时候的新中国刚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还没有建造过10层以上的楼房,机械制造技术和能力也非常有限,要完全不依靠任何外国专家的设计和施工力量,在不到400天的时间里建造10座大型建筑,其艰巨程度可想而知。

凭什么来建造这样一座堪称宏伟的建筑?“靠的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大协作精神!”当年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工程组设计师、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李国胜这样回答。

相关资料显示,万人大会堂用地面积达13.73公顷,拆迁单位67个,迁移居民684户,共需拆迁房屋3993间。在党的一声号召下,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都积极响应,大家立马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皇城根下、天安门广场这块黄金宝地,竟然没有一户提出过高要求,更没出现一家“钉子户”。

在人民大会堂的建设过程中,全国人民更是给予了巨大支援。先后有18个省、市、自治区选派了7000多名优秀工人和技术人员来京直接参加了工程建设;有23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家工厂克服各种困难,如期为大会堂赶制出了5000多项建设配件和设备。根据资料记载,建造大会堂所需的建筑材料和装饰设备,全部采用国产产品——辽宁的钢材、天津的电线、上海的电梯、南京的灯泡、杭州的锦缎……

在施工中,上万名建设人员昼夜苦干,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活动。其中张百发钢筋工青年突击队,300多人奋战9昼夜,完成了原定一个半月的工作,工地上出现了“学百发、赶百发”竞赛活动;李瑞环木工青年突击队负责铺设大会堂宴会厅的品花地板,研究出新式“推车式”地板刨,使原来要45天工期完成的工作只用8天半时间就完成了……据统计,在大会堂施工的10个多月中,每天有1.4万多名建设者活跃在工地,累计有30万人轮流参加了劳动。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有解放军官兵、学校师生、普通市民、机关干部,也有老工人、老农民和家庭妇女。

人民大会堂从破土动工到全部完工,历时仅10个多月。与同时期世界其他著名建筑相比,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于1947年动工,1952年落成,耗时6年;日内瓦万国宫于1931年开工,1937年竣工,耗时7年;比“十大建筑”晚一年开工的悉尼歌剧院,也花了十几年时间才完成建设。在当时遭受西方国家严密封锁和遏制的背景下,人民大会堂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建成竣工,堪称奇迹,展现了具有强大凝聚力、不惧任何困难的中国力量。

见证中国铿锵前行的足迹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7日,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坚定而充满深情地提出了“中国梦”的执政理念。

毛泽东将这座建筑命名为“人民大会堂”,因为它是属于人民的,要成为造福于人民的议政大厅。

自1959年9月建成,人民大会堂即成为人民行使权利、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和象征。1960年3月30日,从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始,全国人大召开地点就定在了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机关和办事机构也设在了这里;1962年3月23日,全国政协第三届三次会议在这里举行。从此,全国两会一直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969年4月1日,中共九大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此后,人民大会堂成为每届党代会的主会场。至此,人民大会堂作为全国两会、党代会的主会场,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60多年来,人民大会堂见证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一幕幕:从修建大会堂的决策过程到奇迹的建成,从尼克松访华到奥运会盛宴,从“总设计师”邓小平与“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交锋到中苏全面和解,从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从毛泽东与大会堂的不解之缘到习近平在这里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60多年来,人民大会堂传出了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喜讯:1984年12月19日,经过中英双方两年22轮慎重和耐心的谈判,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这里签订;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所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结束了国共两党长达60年的恩怨史,开辟了两岸“党与党”对话的新篇章;2021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宣布,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

为政治而生的人民大会堂,在60多年的风风雨雨中,见证了政治风云变幻,见证了共和国的强国之路。

如果说天安门后面的紫禁城沉淀的是旧中国斑驳的历史,那么它前面的人民大会堂则记载着新中国成长的“春天的故事”。人民大会堂,走过沧桑,芳华依旧。过去、现在、未来,这座殿堂与人民永远同在。

2021-07-08 张高青 ——人民大会堂建设的人民智慧与强国记录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3576.html 1 3 见证强国之路的“共和国殿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