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铭辉 戴瑶 通讯员 李沛潇 卢达
6月28日下午,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共有400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300名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500个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入围本次表彰。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胡叙洪就是其中之一,荣获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受到大会表彰。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飞驰在神州大地的中国高速铁路列车实现了由“追赶者”到“领跑者”的伟大跨越。而托起这段伟大跨越的背后,真是像胡叙洪这样为打造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名片,不断科技创新、刻苦钻研。
胡叙洪,现任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博士后工作站导师。他30多年奋战铁路勘察设计和技术研究一线,在铁路工程勘察设计、科技创新、标准规范等领域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我国铁路勘察设计和科研领域的知名专家。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劳动模范、全国铁路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火车头奖章、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天津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铁集团“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带头人等荣誉称号,主持的项目获得20余项省部级以上奖励。
敢为人先,勇挑攻关重担,为中国高铁快速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启动高速铁路研究和规划。面对中国高铁技术没有经验可循的空白,为让中国人坐上自己设计的高铁,胡叙洪知难而进,主动扛起党和国家交给的重任,义无反顾投身高铁技术研究。
从1998年起,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和封锁,他主动挑起京沪高铁勘察设计总体技术负责人的重担。他从“零公里”起步,白天顶风冒雨搞勘测,夜里通宵达旦攻难关,先后搜集调阅资料百余类,带领技术团队经过270个日夜的“会战”,修改线路设计方案40多稿,为稳定线路和枢纽方案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并摸索出一整套中国高铁综合选线技术,完成了高铁勘察设计技术的“原始积累”,为京沪高铁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靠着这股钻劲,他持续深化研究,先后主持秦沈客运专线、京沪高速铁路设计与技术研究,承担了原铁道部八五、九五期间多项高铁关键技术攻关。从那时开始,夜以继日便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在完成中国铁路技术标准与德国、法国、日本、美国、欧盟、UIC等铁路技术标准的对比分析研究,充分吸收国外高铁技术、我国既有铁路六次大提速经验及秦沈客运专线建设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主编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高铁设计规范——《京沪高速铁路设计暂行规定》和《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为我国高速铁路设计系列规范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我国高速铁路大规模建设奠定了技术标准支撑,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提供了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
为绘就中国高铁蓝图,他先后主持完成了中国第一条客运专线——秦沈客专,第一条一次建设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第一条困难山区客运专线——沪昆高铁,第一条高寒高铁——哈齐客专、第一个空铁联运枢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其中《京沪高速铁路总体设计》获铁道部优秀工程设计特等奖;《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长沙至昆明段可行性研究报告》获2012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为中国高铁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精益求精,实现高速铁路向更高速度、更绿色低碳发展
作为课题负责人,胡叙洪还主持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高速铁路减振降噪关键技术”研究,创新了高速铁路噪声源辨识设备与分析技术,提高了噪声源辨识精度,拓宽了可测试频带;带领团队,冒严寒、顶酷暑,完成了多条高速铁路的噪声源测试,建立了我国高速铁路噪声源测试数据库;闷头实验室,完成了大量研发材料和试件的测试,积累了第一手原始数据,研发了吸音板、阻尼钢轨、减振支座、槽型梁、新型缓冲结构等8大减振降噪产品,取得合同额4亿元。主编了专著《高速铁路减振降噪技术研究与应用》,改进了高速铁路减振降噪技术研究基础理论,阐述了减振降噪产品研发案例及其研发方法,为我国高速铁路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研究与产品研发基础。
发明了“一种五声源模式的高速铁路声屏障插入损失预测方法”的专利,将高速列车通过声源自下至上依据其声源产生因子的不同、频谱特性的不同,划分为五个部分,为高铁声屏障的针对性设计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并成功应用于高铁工程项目声屏障设计中,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结合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主持完成了减振降噪实验室的建设,已经形成5名博士,包括消声室、半消声室、隔声室、阻尼室、减振试验台等试验设备的集理论研究、试件测试和产品研发于一体的完整实验研究能力,为我国高速铁路减振降噪技术的持续研究奠定了实验和人才基础。
胡叙洪作为技术负责人,他主持完成了863高速磁浮“三个一”试验线研究与设计,完成了定子排布、新型轨道梁等关键技术研究,制定了高速磁浮国产化试验验证技术路线图和试验方案,搭建了我国第一个位于同济大学嘉定校区的国产化高速磁浮“三个一”试验平台;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三五”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主持完成了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长大干线应用试验平台的研究与设计;参与中国工程院低真空管道磁浮战略研究,攻克高速磁浮技术难题近20项;主编完成行业标准《磁浮铁路技术标准(试行)》,获发明专利十余项,为推动我国高速磁浮技术的发展,为我国轨道交通向更高速度发展和交通强国做出了贡献。
倾囊相授,甘为人梯,打造出一支专业化的高铁技术人才梯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多年来的工作经验,胡叙洪深深体会到,要打造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名片,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传承,就必须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打造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梯队。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历史使命,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的力量才是无穷的”是胡叙洪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作为国铁集团百千万人才专业带头人,胡叙洪牵头成立了减振降噪技术实验室、新时代轨道交通创新与发展技术中心、高速铁路选线技术团队、磁浮技术研究中心、劳模工作室等“学校”,把自己多年来在铁路科学研究、规划设计方面的经验无私传授给团队成员。为更好服务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他积极投身粤港澳大湾区铁路建设,年近60的他每年常驻现场300多天,面对家人的不舍和担心,他坚定地说“我去了,项目上的年轻人就有了‘主心骨’”。他带领这个年轻团队,对标“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圈”战略定位,开展“大湾区地铁与城际一体化线网规划、一体化技术标准、一体化运营管理”等20余项创新课题研究,累计规划交通网线超过1万公里。在他的带领下,涌现出了一大批专业过硬、作风过硬的中国高铁新一代科研人才,直接指导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9名、硕士50余名,锻造出一大批技术拔尖人才,1人获评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作为我国铁路勘察设计和科研领域的知名专家,胡叙洪在为中国高铁自豪的同时,也感到肩上的责任和压力。他说:“能将个人理想融于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亲身见证中国速度的不断刷新,我感到非常的幸运,也非常的自豪”“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带领团队再创辉煌,为中国梦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