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华平
一条连接浦东内环与郊环、全长约13.85公里的通衡大道——龙东大道己建成通车。其中由上海建工总承包的2标段,全长6.225公里,约占全线一半的长度,从中环以西至外环线以东,包括高架主线、地面道路、立交、匝道、桥梁等施工内容,是全线4个标段中工作量最大的1个标段,中标金额约31亿元,是当时上海建工总承包部在建的最大单体市政项目。
以项目总经理吴纪凌为首、由23名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组成的项目总承包管理团队,带领600余名建设者连续奋战,只用了15个月就全面实现了龙东大道2标段的主体结构贯通目标,为这条通衡大道的建成通车创造了条件。在工程建设中,该项目每年都成为上海市或浦东新区的观摩工程,并荣获了上海市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上海市文明示范工地、上海市重大工程文明施工升级示范工地等奖项。这背后凝聚着吴纪凌和他带领的“MEES菱形管控”团队攻坚克难、技术创新所付出的心血和智慧。
吴纪凌是从2018年4月接手龙东大道2标项目的,他之前已在10个项目担任施工负责人。在推进龙东大道超大市政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吴纪凌对实施“MEES菱形管控”模式深有体会:“项目建设成功与否,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在于项目总经理协同发挥项目技术、安全与商务等关键岗位的作用。技术管理不只局限于现场施工环节,而是从整个项目出发,打造综合性的智慧工地;在技术方案、施工方案制定过程中,安全管理提前介入,消除危险源;在保证质量、安全与文明施工的同时,积极提升服务意识,更加注重项目资金的周转,建筑承包商向建筑服务商转变。”
龙东大道项目具有体量大、战线长、影响广的特点。“我们在项目总承包管理层面,实行总体目标、施工标准、构件生产、材料集中采购等六个统一。特别是针对体量巨大的预制构件与钢结构,做到了从设计协调、技术深化、生产安排、物联网管理的全面管控,实现了现场的动态平衡,为预制构件与钢结构清单子目分阶段提前计量打好了基础。”吴纪凌带领管理团队还从BIM技术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预制装配式技术综合应用等方面着手,积极探索老路破拆旧料利用、建筑泥浆干化土作为绿化造型土等绿色科技的推广应用,并在智慧工地建设方面卓有成效。龙东大道大量采用全预制装配技术,装配率高达90%,是上海市迄今为止装配体量最大的市政工程。针对预制拼装作业量大的特点,吴纪凌带领技术团队进行立柱、盖梁、箱梁吊装以及唐陆路老桥拆除方案模拟等动画视频,直观生动的画面让施工人员更容易掌握要领。
城市道路配套施工中都要面对的一大难题就是地下管线搬迁,龙东大道作为浦东新区的主干道,有供水、燃气、电力、电信等多种市政管道,地下管线施工点位多、作业面广。“通过应用BIM技术,我们将现状管线根据现场实际标高和规划管线根据永久位置标高进行三维动态的模拟。”吴纪凌介绍,刚开始就将所有的设计图纸都输入BIM系统里,管线搬迁的方案也放进去,在电脑上查找在已知的管线中,哪些管线的位置与施工的位置有冲突。“BIM的好处不仅是三维的,而且还非常直观,比如在图纸上钢筋是一条很细的线,但在BIM里钢筋的直径、形状一目了然。这样使得预埋件之间的间距、管线的标高都容易掌握和控制,现场的施工人员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吴纪凌说。通过BIM技术,对设计图纸中构件进行一比一建模,不仅减少了因标高碰撞带来的影响,也引来了南京、南昌、大连、深圳等外省市的专业人员前来2标段参观取经。
如果说BIM技术为施工的顺利展开打下了基础,那么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则为现场施工管理提供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吴纪凌介绍说,现场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分为施工平台、智慧大脑、预制构件平台三大部分。施工平台包括施工全过程的内容,进去后能查到工程的概况,分为技术、质量、安全、资料、设计交底等各种模块;智慧大脑可实现对现场戴安全帽的人脸识别;预制构件平台实现了预制构件从原料供应、构件制作、构件运输、现场吊装及连接灌浆等全过程的高效管理。BIM技术的成功运用以及智慧管理平台的打造,让龙东大道2标在2019年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中获得了特色项目的荣誉称号。
龙东大道2标建设在全线中表现突出,树立起了“引领”的形象,得到了业主的首肯,也为市场拓展带来了先机。目前,又中标了南干线1.2标、高科中路两个区域性扩展项目和两港大道EPC项目等多个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