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建筑

“走向平衡——大禹建造记”品鉴会在浙江绍兴举行

7月5日,“走向平衡——大禹建造记”,即大禹纪念馆品鉴会在浙江省绍兴市大禹陵景区新落成不久的大禹纪念馆举行。品鉴会由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与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绍兴市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与绍兴大禹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会上,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董事长董丹申针对大禹纪念馆的建设做了分享介绍,十余位业界著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表达关于纪念馆建造的思考和感悟,并对纪念性文化建筑和古城的更新保护进行交流和讨论,为绍兴古城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来自浙江大学、浙江省住建厅、绍兴市委市政府、绍兴市文旅集团、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等部门和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了本次品鉴活动。

当日上午,在董丹申的带领下,专家学者参观考察了包括游客中心、九龙坛、祭禹广场、禹陵禹庙、大禹纪念馆等在内的重要的大禹陵景区改扩建工程项目。当日下午分享会活动由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慧峰主持,绍兴市副市长陶关锋致辞。品鉴会学术交流活动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王路主持。会上,作为大禹纪念馆的总设计师,董丹申以“当代语境下古城复兴的历史责任”为题,分享了关于纪念馆建造过程中的设计思考。

董丹申指出,绍兴古城的更新改造实践,应当勇于思考并谨慎落笔。因为绍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新晋当选为东亚文化之都,针对它的每一处改动需肩负重大的历史责任,作为建筑师,更有义务承载时代精神,秉持多元与包容的态度,编织时代与历史的复合、艺术与科技的交融、人与自然的共存。“留得住乡愁,看得见发展”,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古城复兴的历史使命。

随后,董丹申以大禹纪念馆为例,向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分享了该项目的建造过程。从选址与格局、形态与气质、体量与高度、功能与空间以及设计再思考等不同角度,深度切入大禹纪念馆的设计建造经历中,回顾从概念方案生成到进入施工建造,再到竣工后的全部思考体悟。他指出,建筑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种呈现方式,而大禹纪念馆的设计建造,就是希望将“天地人”作为华夏精神的共同体抽象化表达在设计中,空间化英雄气质,并延续“天人合一,和合共生”的思想传承,平衡历史性与当代性,通过空间塑造,获取平等和谐的共生智慧。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董事长,首届“梁思成”奖获得者何镜堂评价说:“一个好的设计首先要建立清晰的理念,文化是设计的灵魂。大禹纪念馆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予以提炼,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设计思想;其二,是项目定位,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至高点,纪念馆建筑兼具纪念性与礼仪性。大禹纪念馆整体建筑细节处理精益求精,是一个饱含建筑师创作激情的优秀作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建集团顾问总建筑师,首届“梁思成”奖获得者魏敦山点评说:“大禹纪念馆全方位地展示大禹文化质朴的特点,通过参观大禹陵景区建筑群,又一次直接感受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语言。特别是大禹纪念馆室内设计,通过不同颜色、质地的材料运用,是一个展现传统建筑语言如何与纪念馆功能相结合的典范作品。”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建筑师、第五届“梁思成”奖获得者柴裴义认为:“这是一个位于会稽山下优美自然环境中的作品,规划上纪念馆及其建筑群以简洁的轴线处理手法,保护山体形成的轮廓并与山脊矗立的大禹雕像相为呼应,尊重自然风貌,以和谐的尺度融入环境之中。大禹陵纪念馆的建筑形象将中华传统文化予以抽象,给予参观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特级顾问沈济黄说:“作为纪念建筑需要有记忆点,大禹纪念馆展现华夏文化气质,整体建筑形象大气,独具中式建筑特色。纪念馆的尺度震撼,但与会稽山自然环境形成呼应,和谐统一。建筑选址得益于绍兴市政府做出的正确判断,建成的大禹陵纪念馆完善了大禹陵景区的整体功能。”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梅洪元说:“浙江大学建筑设计院在绍兴市的一系列设计实践展现了其在当代建筑设计语境下的探索,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深刻意义。在国内喧嚣的城市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大禹陵的改扩建工程体现了浙江大学建筑设计院团队一直秉承的适度设计的思想定位,从建筑尺度、构形以及材料的运用恰如其分。”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倪阳说:“大禹纪念馆建筑恰当融入周围自然环境,体量拿捏得当,建筑整体质朴低调。当参观者从小广场望向纪念馆,步行途中通过石桥再拾级而上,空间层层递进,丰富了参观者视线的同时强调了纪念馆的礼仪性。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到纪念馆中对于自然光的运用独到,以点式顶光、环绕天光、侧光等方式展现了有趣的空间关系,增强了纪念馆的空间感受。同时,建筑室外的悬挑与周围水面及自然环境形成框架式的观感体验。”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兴钢认为:“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代表,但历史古远。大禹纪念馆在建筑形态和气质方面的把握难度很大,而建筑师在这一作品中实现了一种追求‘大象无形’境界的当代性表达,并且工程完成度很高。大禹纪念馆深深植入景区的大空间环境中,作为其中一个重要节点,纪念馆与祭禹广场、山顶塑像乃至周边山形水系都有周到的关联,清晰地呈现了整个空间环境设计的逻辑性。纪念馆的建筑剖面设计独具特点,简洁的功能分布中蕴含着体验的丰富性。”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桂学文说:“大禹纪念馆以现代简练清晰的建筑形象示人,展现大虚大实的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是一个具有标志性、唯一性,充满张力的大地雕刻般的作品。其二,大禹纪念馆室内外设计与周围地景和谐统一,利用自然坡地作为建筑的出入口,建筑功能融入自然环境。在设计手法上合理地处理建筑的体量关系,建筑形象雄浑大气,流线简约,体量适度。”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时代建筑》杂志主编支文军表示:“大禹纪念馆项目以历史文化现象作为设计线索,展现了设计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思考,其立意具有正当性、合理性。大禹纪念馆的建筑作品本身无论从物质和精神空间的创作到展陈空间的设计,都集中体现了平衡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世界建筑)

2021-07-19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3739.html 1 3 “走向平衡——大禹建造记”品鉴会在浙江绍兴举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