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绿色建筑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日前在第十二届中国房地产科学发展论坛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绿色”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建设的底色;同时,近年来我国的绿色建筑数量大幅增加,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大幅下降,绿色建筑产业链日趋成熟。
“十三五”期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整体上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进入全面、高速发展阶段。在项目数量上,继续保持着规模优势,每年新增项目数量约3500个左右。截至2020年12月,累计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共2.47万个,建筑面积超过25.69亿平方米。
按照各省市公布的绿色建筑面积累加,全国绿色建筑面积累计为59.84亿平方米(含地标和完成施工图审查面积。据各地公布的绿色建筑创建方案、绿色建筑或建筑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的数据汇总得出)。此外,装配式建筑新开工面积也由2015年的0.73亿平方米,增长到2020年的6.30亿平方米,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也由2015年的2.7%增长到2020年的20%以上。《报告》还显示,江苏省是我国绿色建筑面积最多的省份,累计绿色建筑面积8亿平方米;其次为广东、浙江和山东。
在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我国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实现了大幅下降。《报告》显示,随着绿色建筑相关产业的成熟,2010年到2020年间,一、二、三星级绿色公共建筑的增量成本分别下降47%、52%、66%,绿色建筑等级越高,增量成本下降越明显。
同时,《报告》还对我国绿色建筑领域职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对比2013年的数据,绿色建筑从业者中高收入翻了3倍。2013年,年收入达到5~12万元的人群几乎是一半左右,年收入达到12~20万元的占据三成,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占14%,年收入20万以下的总和将近90%,中高收入者比例非常低。经过近10年的发展,年收入达到20万元到50万元的人群总和达到四成,年薪30万以上的占比由5%增加到19%,说明绿色建筑行业还是精英汇集的行业,高收入人群比例显著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报告》提出了绿色建筑技术服务的新理念。绿色建筑技术服务是指为既有建筑和新建建筑提供以健康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为目的的绿色化、智能化技术服务,包含从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维管理全流程。《报告》认为,相比于传统绿色建筑专项咨询等业务模式,以朗绿科技为代表的绿色建筑EPC、EPCM业务模式在产值、利润率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将成为未来绿色建筑技术服务行业的发展方向。
《报告》还首次将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纳入全球视野下进行分析。《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建筑市场。
《报告》认为,全球绿色建筑市场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一是激励政策增强。为了避免世界从一场危机(新冠疫情)步入另一场危机(气候恶化),多个国家提出“绿色复苏”的疫后经济发展策略。二是市场规模扩大。随着各国绿色复苏政策的实施,全球绿色建筑市场规模有望在2023年达到3079.3亿美元。三是市场增速放缓。在经历了2013年至2017年的飞速增长期后,全球绿色建筑认证项目的数量增长速度正在放缓。四是标准竞争激烈。建筑商和房地产开发商面临多达20多个绿色建筑标识和评级体系的选择。其中,英国BREEAM、法国HQE、美国LEED是全球获得认证数量最多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紧随其后,排在第四位。其次是澳大利亚的NABERS,美国GPR、德国DGNB、日本CASBEE等评估体系。
《报告》指出,如果以绿色建筑评级体系应用的国家数量来衡量各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国际化程度,美国LEED、英国BREEAM、德国DGNB、AH主动式建筑、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推出的EDGE是目前在全球应用最广的前五大绿色建筑评级体系或标准。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虽然项目数量位居第四,但应用的国家或地区却非常少,国际化程度很低。
对此,《报告》总结了目前我国绿色建筑的四大特点:一是政策推动是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的主因。《报告》指出,有76%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应归功于强制一星政策,即各级政府对绿色建筑一星级在施工图中强制要求。同时,67%的受访者认为是绿色建筑财政激励政策的功劳。二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大部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天津、河北、浙江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较少。三是设计标识多,运行标识少。从全国范围来看,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仅占标识项目总量的约6%,绿色建筑设计与建设、运行脱节,“图纸上的绿色建筑”问题突出,用户实际体验感不强。四是住宅建筑数量多,公共建筑数量少。受益于中国过去二十年来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申报认证的绿色建筑面积80%以上为住宅建筑,项目数量中70%为住宅建筑。
展望我国绿色建筑未来的发展,《报告》给出了四大趋势:一是边界扩展。绿色建筑从住区迈向绿色生态城区,生态城市、智慧城市和城市更新不断拓展着绿色建筑的边界。二是内涵拓展。绿色建筑从理念诞生起,其核心是建筑与环境和能源的关系,强调节约能源、减少环境负荷。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居住和工作环境品质要求的提升,人们逐渐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重新转向建筑与人的关系,重新强调以人为本。新国标顺应了这一趋势,拓展了绿色建筑的内涵,即安全、耐久、服务、健康、宜居、全龄适用。三是性能提升。新国标通过提高建筑的环境宜居性将引导建筑向高质量发展。四是技术创新。空气净化与监测、被动式太阳能和辐射供暖、主动式产能建筑技术、全直流供电建筑技术以及能保障居住者健康舒适的技术等领域将会涌现出更多的技术创新。
最后,《报告》建议:一是推动绿色建筑立法。为确保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国家层面针对绿色建筑的实施进行立法势在必行。二是优化财政支持。建议考虑发行地方政府专项绿色建筑债、碳中和债,优化财政奖补模式。三是加强信息披露。通过建立诚信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确保绿色设计在项目施工和运维过程中的落地。四是加强部门协调。绿色建筑发展单靠某一部门较难推动,需要多部门形成合力,联手推动。五是鼓励绿色金融。通过保险增信、信贷、债券等市场化手段建立绿色建筑长效发展机制。六是强化建筑碳盘查。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将绿色建筑碳排放计算相关的条文设置为控制项而非优先项。七是引导建筑碳中和。出台具体措施,鼓励建筑物在设计、建造和运行等环节优先使用低碳技术。八是给房地产企业设定碳排放限额。房地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走向碳中和的历史进程中,应起到引领作用。九是推动绿色科技创新产业化。提升绿色建筑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和信息化水平,以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十是注重绿色建筑标准的国际化推广。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大力推广中国绿色建筑标准。 (记者 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