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装配式建筑

上半年合肥新增装配式建筑面积同比增长70%

7月21日,由安徽省合肥市城乡建设局主办的该市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质量管理工作总结暨现场观摩会在安徽建工北城工业有限公司举行。

会议透露,合肥市近年来驱动装配式建筑创新发展,出台多项政策举措,促进建筑领域绿色转型成果显著,成为该省打造“三地一区”建设的优秀践行者。今年上半年,合肥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377.78万平方米,占新建建筑比例为18.59%,新增装配式建筑面积同比增长70%以上。目前,合肥市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目录企业13家,其中混凝土部品部件生产目录企业9家,52条流水和固定模台生产线,1条智能化管片生产流水线,年生产能力212万立方米。

试点示范,国内领先。“十三五”期间,合肥市坚持政策引领,注重激发市场内在动力,大力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积极推广建筑产业化新型建造方式,已逐步形成项目引领、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良性发展格局;试点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显现,装配式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17年,合肥市和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入选第一批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全市共获批9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26个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建成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1个。2018-2020年间,27个项目先后被列为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面积达到365.5万平方米。蜀山公租房、滨湖沁园安置房均为全国同时期体量最大的装配式保障性住房项目,中央公馆项目获得住建部2020年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三等奖。

创新驱动,常有率先。为加速驱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合肥市不断创新模式,率先出台多个举措。如:率先推行“1+5”建造模式(即“装配式建筑”+“工程总承包(EPC)+建筑信息模型(BIM)+新型模板+专业化队伍+绿色建筑”);率先提出装配式商品房给予容积率奖励、装配式保障性住房(含农房)给予现金补贴;率先成立装配式建筑专家库,常年开展装配式建筑专家“一对一”进工厂进工地活动;率先修订装配率计算方法,增加创新技术、信息化、工业化等方面分值;率先编制多个技术标准体系,其中《装配式住宅统一模数标准》被认定为长三角一体化推荐标准;率先实施目录管理,对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企业开展日常动态考核并进行企业年度综合评价排名等。

优化服务,精准为先。以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为方向,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合肥市在为企业服务中,强调“一对一”对接,落实“对点对”帮扶,分组分项开展实施,取得良好成效,赢得企业好评。今年上半年,合肥市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提升精准服务水平,共组织开展10次装配式建筑专家走进构件生产企业“一对一”活动,20名专家累计39人次进厂指导,下发8份指导意见书,提出33条指导意见;并已拟定《装配式建筑驻厂监造实施指南(试行)》,以推动装配式建筑设计建造端的融合,增强装配式建设部品部件的质量管理,此举在全国亦是首创。

内生动力,不断争先。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合肥市13家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共开展新技术、工法研发与应用32项,申报和授予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等各项专利37个,已有7家采用PCMES、PSMES信息化生产管理系统,应用率达58.3%;多家企业产品开始销往安徽宣城、江苏南京等地,企业各项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其中,安徽建工建筑工业有限公司预制构件等产品通过了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审核,获得了绿色建材产品认证三星级证书,是安徽省首家获得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证书的企业,也是全国首批获得此类认证证书的装配式建筑企业;此外,今年5月19日,安徽建工北城工业有限公司首条国内领先智能化装配式管片生产线通过专家评审,轨道管片实现合肥造。

“合肥市做到了政策实、项目实、产业实。”在当天的会议上,安徽省住建厅建筑节能与科技处负责人对该市创新驱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成功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合肥市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王荣村就进一步提升全市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质量管控工作提出了要求。

会议由合肥市城乡建设局绿节中心主任杜德平主持。该市建筑领域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和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负责人及质量管理负责人等参加。

与会人员对安徽建工北城工业有限公司信息化管理系统、创新工艺工法展示区等方面进行了观摩,并与企业在布局规划、智能化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本报综合报道)

2021-07-29 综合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3814.html 1 3 上半年合肥新增装配式建筑面积同比增长70%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