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工程咨询服务

红色“引擎”引领绿色发展 咫尺“匠心”推动科技创新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 张颖

有幸来参加建设工程咨询行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这个重要的活动,跟在座的各位一起学习交流。现就结合我本人的工作经历,谈谈我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也是一名科技工作者的一些感悟。

2006年,我从清华大学建环专业研究生毕业,就加入了上海建科集团,我的第一个工位就在我们国家第一座绿色建筑里,也就是很多人都熟知的上海建科院在闵行的生态办公示范楼。从此,我就跟绿色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个专业领域一干就是15年,一直坚持在做着一线的技术研发和管理工作。与我们工程咨询行业相比,我所从事的其实是专业技术咨询的工作,并且是其中一个细分领域;在上海建科集团里,论产值和规模,可能也是微乎其微。但我始终觉得很幸运,因为当初懵懵懂懂的一个职业选择,恰恰见证了我们国家绿色建筑从星星之火到逐渐燎原的过程,成了这个行业最早的践行者之一;也很自豪,因为在上海建科这个平台,有很多的机会参与到国家和上海顶层科技战略的制定、标准政策的研究和地标性项目的建设,让我们能够用微薄的力量去帮助城市变得更加生态、更加美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节点,上海建科集团推荐我作为市国资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进而又通过市国资委推荐成了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与我而言,这是一份莫大的荣誉,我充满感激,倍感幸运。但它同时也是一个缩影,这个称号的背后,是上海建科近千名党员的群像,也是绿色低碳行业众多耕耘者的群像。因此,我想我接下来所要分享的,是三个心,“匠人之心”“敬畏之心”和“梦想初心”,也代表着这样一群人,和大家共勉。

一、做好科技研发,支撑产业发展,需要始终坚持“匠人之心”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我历经了绿色建筑在国内起步、发展直至全面普及,从浅绿、深绿到泛绿,我和同事一起深入参与了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三版二修,参与了上海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等重要行业标准的编写,持续七年编写上海市绿色建筑年度发展报告,在这些工作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公司领导和行业前辈对于科技研发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大到对于指标体系的反复论证,小到对于一个数据出处的追溯,这些精神是我们传承下来的最大财富。

2006年开始,我完整参与了上海建科集团在绿色建筑方面的三代示范楼的科技研发工作。最早的是2003年到2006年间相继落成的生态办公示范楼、生态住宅示范楼,我在进院后领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总结技术成果,系统化形成书稿,在这个过程中,我有机会和院里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前辈老师们不断请教,不光学习了他们的专业技术积累,也学习了他们求真务实、踏实勤勉的科研态度,体会到一个领域从无到有开拓的不易。随后,我先后深度参与了集团第二代和第三代绿色建筑的科技顾问工作,将这些年承担课题的成果加以提炼筛选,同时总结对外技术服务中的得失经验,在示范楼中进行绿色科技的迭代更新。一方面为集团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最新示范建筑,另一方面也借助集团提供的试验田,提升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近三年来,我们团队绿色科技成果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5项、华夏科学技术成果奖6项、工程咨询成果奖7项,这些的背后,铭刻的都是参与者的匠心。

二、做好专业服务,提升品牌价值,需要时刻提醒保持“敬畏之心”

绿色建筑专业顾问的工作,其实是跨越了建设工程的整个周期,往往持续5年以上,对于项目负责人的敬业度和专业度的要求极高。

例如上海中心大厦这个项目,632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绿色超高层建筑,这个项目,我们团队从2008年开始,和Gensler和同济院进行方案设计的绿色性能优化,随后与建工施工团队进行建设期的绿色施工管控,又在运营阶段和大楼物业持续完善绿色运营制度、实现节能和环境质量的双赢。这个工作,持续了整整12年,直至去年,上海中心以高分通过了绿色建筑三星级运营标识评审,通过了住建部绿色建筑示范工程验收,也获得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一等奖,我们的绿色建筑咨询服务才圆满收官。

上海建科是上海城市建设的子弟兵,承担的重大建设项目往往都是时间紧、任务重、工作条线复杂。但我们坚持“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注重科技成果与项目需求的结合,以项目品质最优为出发点,坚持以最优品质服务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服务城市有机发展。

我们集团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党员干部冲在前,在岗位上亮两个身份、竖两面旗帜。我作为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同时也是党支部书记,除了在会议室里给党员同事进行理论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把党旗插在项目上、把党建和项目深度融合,做到重大项目无空白,通过和团队并肩作战,提升凝聚力和服务质量。

近年来,先后参与上海世博会、崇明第十届中国花博会、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部、徐汇西岸等重点项目。在新开发银行总部项目中,因为使用方金砖国家的高标准要求,在室内环境方面,我们检索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标准,通过横向对标对每一项污染物限值都给出了数据依据,为设计选材提供了准确依据。又如在屋面太阳能光伏系统的设计中,通过软件模拟,反复比较,确定了发电效率最佳的组件布置方案,帮助业主在合理投资范围内取得技术示范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2018年开始,我们受花博建设指挥部委托,开始牵头实施第十届中国花博会的绿色可持续建设工作。因为花博的特殊意义,必须高点站位、全局规划,我们系统梳理了全球有影响力的绿色体系,进行了绿色花博的总体设计,具体做了三个工作,一个是花博园主展区对标国际可持续场地标准,打造全球规模最大的SITES认证项目;一个是三个永久建筑,复兴馆、世纪馆和竹藤馆,要满足中国绿色建筑和WELL健康建筑的双认证目标。由于花博会设计团队众多,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时和五个设计主体同时对接,并行协同推进绿色专项工作具有很大的挑战,但是团队还是以高度的使命感,全力支持“生态办博、创新办博、勤俭办博”理念落地。在5月开园前,花博园主展区顺利通过了国际可持续场地(SITES)金级认证,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场地SITES认证项目;复兴馆和世纪馆两座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通过了WELL金级认证,成为国内率先在健康建筑领域取得国际认证的展馆类建筑,为崇明生态岛率先开展碳中和示范进行了积极探索。

2020年底开始,随着上海“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五个新城”的重点建设方向,我和同事们作为市住建委的智囊专家团队,又在春节期间放弃假期,坚守节点,全力以赴支撑本市五个新城的专项规划研究工作,承担了“环境品质和新基建”的专项方案编制,持续推进五个新城绿色低碳领域的专项落地工作。

三、事业需要传承,人才始终是我们工作的核心,育人聚力,团队建设,需要倾注始终如一的真心,一起呵护好“梦想初心”

针对团队中青年多、学历高的特点,我作为研究所的支部书记,将党建与人才培育结合,打造了“绿色建科”特色党建品牌,倡导“做绿色事业、过健康生活,怀阳光心态”,凝聚团队合力,共同成就未来。

想方设法为青年员工搭舞台,建设“尚绿·微讲堂”“绿生活”等员工分享平台,共同探讨绿色节能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践案例,分析分享总结经验,为“碳中和、碳达峰”及城市有机发展贡献力量。连续多年举办员工技能大比武,积极营造开放共享、碰撞交流的学习文化。

近年来团队骨干先后申报成功集团“绿色建筑技术咨询巾帼创新工作室”和“绿建数字实验职工创新工作室”,先后有10余名员工获得高级职称,3人走上管理岗位,为科技创新的“后浪”奔涌提供了持续动力。

当下,“碳达峰”和“碳中和”已经成为了国家的总体战略,建筑领域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排放领域之一,也正在面临着低碳转型的重大命题。当前我国建筑能耗及碳排放量在全国总量的占比约为40%,研究进一步提升建筑实际运行能效、降低建筑全生命期碳排放,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建筑技术研发及规模化应用是在建筑业落实“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随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的发布,上海也将在十四五期间全面提速五大新城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上海的引领作用,在长三角区域内共同推动绿色低碳建设发展,共享先进区域技术成果和发展经验,推动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

目前,我和团队同事也正在全力推进五个新城绿色低碳专项方案的实施落地,参与国家《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并启动上海市零碳建筑评价研究,并积极对接房地产和机场等领域推进绿色低碳的企业级技术实施,在绿色低碳的事业中继续发挥专业特长,扎扎实实做好具体的支撑工作。

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一代建设者都有每一代的使命和职责。对于我们而言,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于建设行业将带来巨大的变革,身处行业之中的我们,需要提高站位、积极学习、提升能力、主动作为。以梦为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用更为积极的心态和奋进的脚步,去迎接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做每个岗位上最最闪亮的那颗星。

2021-08-09 □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绿色建筑与低碳发展研究所党支部书记、所长 张颖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3920.html 1 3 红色“引擎”引领绿色发展 咫尺“匠心”推动科技创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