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副刊

春访崇德里

人间四月在成都,杜甫草堂去过多次,这次专访宽窄巷子、太古里、崇德里,借由老建筑、老街坊开发的商区或旅游景点令我眼睛一亮,原有的城市肌理与市民生态还在,文化内涵却得到加载,而且多元。

宽窄巷子“涛声依旧”,让我意外的是在五香兔头和烤猪花之间还保留着好几幢民居,高墙深院,宽大屋檐下叠着斗拱,下面悬一块匾,堂堂正正名人手迹。斑驳的朱漆大门沉沉紧闭,屏退红尘,门槛高过一尺,麻石台阶两头染了一层苍苔,铜门环上挂一块木牌:“私人住宅,非请莫入”。从围墙上探出泡桐或苦楝的树梢,像警觉的哨兵。

锦里也是值得一访的,这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的街区,早在三国时期便辐辏四方,人声鼎沸。锦里是作为武侯祠景区的组成部分而体现存在价值,两边配了仿明清风格的建筑,川西风格一望更知,低调内敛略有夸饰,但不艳俗。这个街区建成也有十年了,茶馆、戏楼、酒肆、手工作坊、工艺品摊点、小吃铺子遍布街区,春风拂面的草根特性让人亲可近,嘈杂中透出一种川西人的诚恳与热情,因此被当地人誉为“锦城清明上河图”。

太古里算是现代元素注入最多的,但与上海的新天地相比,它比较坦诚,简约风格的现代建筑只盖到三层楼,向街区内核心地带的大慈寺等六幢古建筑礼让三分,所以,尽管有爱马仕、Hugo Boss雨果博斯、Gucci旗舰店、星巴克等,也不觉得过分刺目,而况地下一层还有方所书店,像一个巨大的洞穴,气氛却相当温馨,除了书,还有瓷器、香具、鲜花、时装、咖啡、简餐等,堪为实体书店向多样化转型的试点。

春熙路商业街区是一块典型的成都市民生态区,也是在老成都记忆中活得最长的闹市区,两三百年里,这块地方也产生了许多成都的老行当和讲究老礼法、老情调的生活方式。崇德里就在这个商区内的镋钯街,靠近东大街。

八十多年前,一位名叫王崇德的商人,在红石柱横街买下一块地,取名为崇德里。这个商人并非富甲一方,名声也不算大,但因为成都是西南锁钥之地,成为南来北往坐贾行商的聚集地,那么崇德里就得了天时地利之便,再不发达也天地难容了。1938年,四川作家兼爱国实业家李劼人经营的嘉乐纸厂就安顿在这里,成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办公处与联络处也设在这里,当年四川文艺界人士三天两头在此聚会,可以想象当时茶汤初沸,浊醪盈杯,烟雾腾腾,慷慨激昂纵论天下大势的情景。

2013年,成都市政府将崇德里纳入历史保护建筑名录,有个名叫王亥的画家让它获得新生。

王亥与何多苓、罗中立是四川美院的同学,三十年前去了香港,在艺术圈、文艺圈、美食圈轮番混过,炼成人精。回成都接手崇德里这个案子时,发现老房子衰朽得“扶都扶不起来”。但他没有推倒重来,虔诚地保留了建筑整体框架和绝大多数梁柱和门窗,小修小补。王亥希望用鲜明的设计感赋予老房子以新生命,他要打造“一个城市的回家路”。没错,我看到好几堵红砖老墙作了加固,与钢结构形成强烈对比,很有一番后现代的感觉。

崇德里项目就藏在一截长不足五十米的小巷里,四幢老房子,有建于九十年代的教工宿舍,也有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川西宽檐瓦房。项目分作三个部分:茶文化馆——“谈茶”、私房菜馆——“吃过”,小型精品酒店——“驻下”。

在名为“谈茶”的品茗空间,据王亥宣称:“至少保留了90%老建筑,连一根柱子都没取下。” 空间内黑白灰三色为主基调,简洁的设计,流畅的线条,柔和的灯光,现代风格强烈。敞开式厨房用引进由英国著名设计师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意大利厨具,为了避让一根被虫蛀过的沧桑感极强的柱子,不锈钢台面还故意挖掉一块。在这样的环境里体验老成都的生活方式是颇有意思的,白瓷盖碗茶配上紫铜大壶,再来几碟瓜子、花生,臭气相投的几个茶客围坐在竹椅上摆龙门阵,就是其乐融融的一天。

在五号楼名为“驻下”的精品酒店里只有12间客房,每间格局不一,均为新旧交融,从香港采购来的包豪斯家具与最新款式的丹麦音响一起,频频向成都老院子鞠躬致礼。与酒店一墙之隔就是居民楼,或高或低,黛瓦粉墙,阳台衣被飘飘,窗口鲜花盛开,成都老百姓的生活情景,一定会给入住客人格外亲切的感受。

王亥当年在香港开过一家私房四川风味的饭店,金庸、蔡澜、倪匡等大佬都是他的座上宾,所以在做这个项目时他就想复刻这样的荣耀。“吃过”在3号院,这家餐厅只有36个餐位,装潢现代简约,餐具都是世界名牌,更牛的是不提供菜单,每个客人菜品都是一样的,只是会根据季节变化进行微调。像夫妻肺片、松子贡菜、家常小卤、香卤豆筋、麻婆豆腐、粉蒸排骨、小炒肉、豌豆汤等传统川菜都能吃到。

今天,崇德里已经获得重生,新旧交融,变身合体,成为千年古都的时尚前沿。

2021-08-12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3965.html 1 3 春访崇德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