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7月的热浪还要火热的是雄安新区的建设场面。17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00多个工地塔吊林立,10多万名建设者正昼夜奋战。已转入大规模建设阶段的“千年之城”,正处处释放着勃勃生机。
在“华北明珠”白洋淀分淀之一的马棚淀,鸥鹭上下翩飞,银鱼潜翔水底。从2020年开始,沿淀而居的老一辈村民欣喜地发现,他们儿时的白洋淀“复活”了,不仅又能看到淀底的水草,连鳜鱼、银鹭也都回归了。这一切得益于由中交二航院、天航局组建的联合体建设运维的孝义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总承包项目。从2019年7月1日中标,到2020年11月1日开始调试,再到今年7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中交建设者凭借系列中交方案,打造出一个人工近自然智慧生态湿地的“雄安样板”。
中交“蓝”染浓雄安“蓝”
早在雄安新区设立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对其发展提出要求,第一条就是“打造蓝绿交织的未来之城”。他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白洋淀当仁不让成为雄安新区水生态的“蓝色”核心。
建设雄安新区,解决水的问题非常关键。作为“华北之肾”,白洋淀的生态环境治理、水资源的再生利用,势必将成为新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为了“不让一滴污水排入白洋淀”,重现碧波万顷、荷塘苇海的水域生态景观,中交集团承担央企责任,第一时间入驻新区,统筹最优资源,主导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
进驻雄安后,天航局便立即对白洋淀流域开展了多批次、大规模的勘察测量工作,为雄安新区的“1+4+26”规划体系编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撑。除此之外,天航局还建设水环境中心实验室,同中国雄安集团一起承担“十三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课题研究,为后续参与雄安新区水环境治理做足了技术准备。
“就雄安新区涉水板块而言,我们主要做了四件事,那就是让白洋淀的水净起来、亮起来、活起来、多起来。”天航局雄安公司总经理何城说。四年来,中交团队接连实施了治污、清淤、补水、水利等一系列工程,白洋淀在中交人的治理下也逐年清澈和丰沛起来。
从雄安新区污染治理第一标唐河污水库治理项目,到淀区底泥治理第一标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试点项目;从容城县纳污坑塘综合整治项目,到安新县雁翎沟综合治理工程;从雄安新区引黄补淀通道水系疏通工程,到淀区枣林庄闸前开卡除堼工程,这群中交建设者久久为功,用一项项中交方案促使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为还淀区一泓碧水,共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家园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据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统计,2019年,白洋淀水质明显好转,湖心区断面水质为Ⅳ类,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13.82%;2020年实现了“全域Ⅳ类、局部Ⅲ类,消除V类”的目标。
白洋淀装上了“超级净水器”
在白洋淀西南侧,入淀河流之一的孝义河河口,2.11平方公里由退耕还淀而来的新生湿地正以每天20万立方米的处理速度,净化着由孝义河上游流下来的劣五类污水处理尾水。214个巨大方格组成的“水平潜流湿地”内,物理装置和水生植物构成立体过滤系统,将冒着泡的浑水逐步过滤,最终汇成一河清水,汩汩流入白洋淀。
这是中交方案助力白洋淀生态提升的最新成果之一。有了它,就相当于给白洋淀装上了一个超级净水器。
孝义河是白洋淀常年有水入淀的主要河流,雄安新区设立以前,多年来孝义河一直承接上游污水处理厂尾水和部分直排废水,是白洋淀的主要外部污染来源之一。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在入淀口构建的绿色生态空间,实现了淀区水动力提升和生态环境恢复,成为孝义河水入淀前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
可这个“超级净水器”安装起来并不容易。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孝义河湿地项目有“三高”:工程定位要求高、水质净化目标高、建设质量和运维标准高。为实现“三高”目标,中交团队从设计到施工处处都充满了创新。
设计阶段,中交团队联合国内外顶级专家,结合白洋淀流域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研究讨论,最终确定了目前的湿地建设方案:创新性地采用“前置沉淀生态塘+潜流湿地+多级表流湿地+沉水植物塘”的近自然水质净化工艺。通过培育水生植物、浮游生物、微生物,分级过滤、降解水中杂质和污染物,同时延长上游来水停留时间,进而提高水质净化效果。
天航局环保公司雄安项目总工程师韦广荣介绍,前置沉淀生态塘是预处理单元,目的是通过沉淀进水泥沙提高进水水质,减少下一环节处理的堵塞风险。作为核心处理单元,潜流湿地通过“基质—微生物—植物”的共同作用,对污染物进行强化净化,通过碎石、钢渣等基质的科学配比,发挥最优去总磷和氨氮的效果。
他解释说,最后一道关是水生植物塘,中间设有若干仿自然隔堤小岛,减缓水流速度,保证上游来水在水生植物塘停留时间超过3天,确保出水水质达标。孝义河水从进入湿地,到过滤后离开,历时10天,脱掉泥沙和杂质的河水回到河道,再流入白洋淀。
按照设计要求,孝义河湿地每天需要处理20万立方米上游尾水,这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半天的污水量。如此庞大的处理量,如果采用传统一端进水一端出水的“一进一出”模式,效率会非常低。项目团队打破常规,创新了一种“平行分布、并列处理”模式,通过多端入水一端出水提高处理效率。韦广荣说:“我们沿河并列建设了4个闸房,设置了4个处理单元,‘四进一出’一下解决了问题,在有限的湿地面积内达到最优处理效果。”对此他非常自豪。
让项目团队更自豪的是“超级净水器”发挥的“超级作用”。《雄安新区2020年大数据报告》显示,孝义河河口湿地的绿色植被覆盖面积较2017年增加了46.26%,入淀水质提高了一类。
退耕还湿成就“雄安样板”
为了恢复白洋淀生态水位,雄安新区尝试推进“退耕还湿、退耕还淀”,逐步恢复淀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白洋淀之前从未建设过人工湿地,建设成本不是笔小数目,建设效果也无法保证,这一探路之举,曾一度受到质疑。
作为先行示范工程,孝义河河口湿地水质净化项目试运行一年来,实现了上游来水的水质净化,从源头上提升了入淀水质,为白洋淀打造了最后一道生态屏障。雄安新区管委会数据显示,2020年白洋淀水质同比好转,湖心区水质为Ⅳ类,其中有三个月达到了Ⅲ类。“这证实退耕还湿的探索方向是对的。”中国雄安集团相关负责人如此评价。
白洋淀的生态修复方式,未来最终要由人工修复向自我修复维持转变。孝义河河口湿地效果显现,近自然湿地净化入淀水质的方案成为最佳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途径之一。这也为新区大规模推进退耕还淀提供了“样板”。
“无智慧,不雄安”。可以成为“雄安样板”的,还有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智慧化建设管理模式。
在孝义河河口湿地项目智慧展厅VR体验室里,戴上VR眼镜,工程全貌、治理工艺、未来效果等都能形象逼真地展现在眼前。2.11平方公里的湿地内,传感器、智能设备、大数据平台等构建出了一个监测感知体系。在线监控中心、湿地运维管理、水雨情监测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泵阀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智慧湿地系统。
入淀水质是否达标直接关系到白洋淀的生态治理效果。在这方面,水质自动监测系统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在线监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将分析各段面出水水质,自动、准确、及时获得并传输水质数据,再对获得的监测数据进行智能分析评价,为预防污染事故的发生提供了科学辅助的决策。
远看白洋水,秀色满湖中,眼下的马棚淀正逐渐恢复碧波荡漾、鱼肥荷美的景况。在中交建设者的努力下,越擦越亮的“华北明珠”白洋淀正和他们亲手栽植的“千年秀林”一道,为清新明亮的水城共融晕染出蓝绿交织的斑斓底色。
(中交疏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