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绿化园林景观

上海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发布

为推进上海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日前,上海制定了《上海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分七大部分,即发展基础、发展形势、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规划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保障措施。

发展基础

在发展基础方面指出,“十三五”期间,上海市认真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在生态空间建设保护、垃圾综合治理和上海市容环境保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协同推进,“环、楔、廊、园、林”生态格局基本形成。突出生态空间结构优化,提升“绿化、彩化、珍贵化、效益化”水平。聚焦上海市级重点生态廊道和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完成造林30万亩;新建绿地逾6000公顷。新增立体绿化200万平方米;完成1000公里绿道建设,黄浦江滨江绿道核心段贯通。形成由11个自然保护地、20个野生动物栖息地、6个野生动物禁猎区组成的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体系。

二是垃圾综合治理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建成。

三是上海市容环境治理持续推进,城市管理服务精细化水平逐步提升。

四是行业发展保障措施逐步完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发展形势

在发展形势方面指出,“十四五”时期,上海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上海生态空间建设和上海市容环境优化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一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对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新时尚,是新时代的基本要求。要推进城市留白增绿,做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完善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对发展和管理的薄弱环节、短板领域精准施策。

二是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和高品质生活的向往给发展赋予了新动力。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要扎实做好垃圾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等民生保障工作,持续提高上海市容景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绿色空间和整洁环境的获得感、满意度。

三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发展拓展了新空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为造林绿化开辟了新空间,提出了新要求。要积极破解生态环境建设规模、用地、成本和结构困境,加快对接区域生态空间建设和保护,建立生态空间共同保护和修复机制,加强垃圾联动治理和水域保洁联防联控,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在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方面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加强精细化管理为抓手,着力推进生态空间体系建设和保护修复,着力深化垃圾分类管理和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提升上海市容景观管理水平,着力创新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度融合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有机衔接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不断提升行业公共服务和保障水平,以更优的供给满足人民需求,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用高效的管理维护人民生活环境,为建设“美丽上海”“更可持续的韧性生态之城”夯实生态环境基底,提供上海市容环境保障。

基本原则包括,一是保护优先、量质并举。二是城乡统筹、优化结构。三是融合发展、功能复合。四是创新管理、服务民生。

规划目标

在规划目标方面指出,总体目标:到2025年,以建设“生态之城”为目标的城乡公园体系、生态空间结构体系、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生态质量和功能全面提升,“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生态空间基础初步形成,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生态体系发挥整体效益。

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定位相适应的生活垃圾分类常态长效管理机制和全程分类收运处理系统全面建立,无害化处理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化利用水平有效提升,源头减量化效果初步显现,垃圾综合治理能级显著加强。

彰显超大城市地标性的市容景观管理体系日益完善,管理效能不断增强,上海市容景观依法管理、科学管理、长效管理水平和自治共治、共建共享水平全面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整洁、有序、美观、安全”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空间,积极打造人民满意的美丽上海。

具体指标:森林覆盖率达到19.5%以上,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达到75立方米/公顷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以上,公园数量增至1000座以上;新增绿道1000公里以上,其中骨干绿道500公里以上。湿地总量保持稳定,湿地保护率维持50%以上,城市生物多样性指数(鸟类)达到0.6以上。

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面达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维持100%,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每个街道(镇)至少有一个“美丽街区”,“美丽街区”覆盖率达到45%以上。道路机械化清扫率100%。

主要任务

在主要任务方面指出,第一,着力构建“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框架体系。优化布局体系,打造优美生态空间,稳步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增强碳汇能力,促进生态空间系统性、均衡性和功能性持续提升。一是推进公园城市体系建设。二是推进森林城市体系建设。三是全面提升林地服务水平。四是推进湿地城市体系建设。

第二,着力提升垃圾综合治理实效。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全面巩固垃圾分类实效,确保上海市垃圾安全有效处置,打造全国垃圾分类、资源利用示范城市。一是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二是推进完善垃圾分类转运设施建设。三是推动完成垃圾末端处置体系建设。四是推进资源化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第三,着力提升上海市容环境治理水平。围绕城市管理精细化“一条主线”,健全完善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市容景观管理机制,着力破解市容环境治理突出问题,助力美丽上海建设。一是优化提升上海市容环境品质。二是构建上海市容环境保障常态长效机制。三是深入推动专项治理。

第四,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深入贯彻实施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加强资源监测预警和管理执法能力建设,促进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是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法规标准体系。二是提升信息化建设能级。三是完善资源监测预警和管理体系。四是加强林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

重点项目

在重点项目方面主要有十大工程,即“千园”建设工程、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工程、环廊森林片区建设工程、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绿化林业“四化”等提升工程、上海市级绿道网络工程、垃圾分类转运设施建设工程、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建设工程、“美丽街区”建设工程、景观照明建设工程。

保障措施

在保障措施方面主要有六项,即落实规划用地空间、强化政策措施支撑、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促进行业科技发展、完善规划监测评估制度、加强社会动员和宣传。 (记者 顾今 见习记者 葛沁宁)

2021-08-16 顾今 葛沁宁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4012.html 1 3 上海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发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