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绿化园林景观

发扬塞罕坝精神 抓生态文明建设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8月23日至24日赴河北承德市考察。从这次考察他着重谈及的三对“关系”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习近平此行首站看的是“林”。在塞罕坝机械林场,习近平现场回顾了林场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到今日林海连绵的故事。

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国营林场,以改变风沙侵袭、寸草不生的自然面貌。此后,三代林场建设者克服种种困难,用近60年的努力,创造出荒原变林海的生态奇迹。

这一奇迹不仅为中国瞩目,亦获世界赞誉。2017年,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而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也成为百年中共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塞罕坝精神。在外界看来,让塞罕坝绿起来的,正是这种持之以恒的红色精神。

“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习近平在考察林场时如此指出。他的此次到访,也被认为是中国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再次宣示:塞罕坝精神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

今年,习近平已进行8次国内考察,生态环保都是“必选项”。他的“生态足迹”透露出未来中国的发展思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持续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300年前的塞罕坝,曾经是清朝的“木兰围场”,草木丰美,猎鹿成群。此后历经战乱、山火和掠夺性采伐,到20世纪60年代,塞罕坝流沙遍地,草木稀疏。而距此180公里的北京,几乎年年遭遇沙尘。为了遏止沙漠逼近北京,涵养京津地区水源,同时也为了满足发展对木材的需求,1962年,当时的国家林业部决定在塞罕坝建立大型机械林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塞罕坝诞生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

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调研。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让林场人有了更深刻的觉醒,塞罕坝人先后启动了攻坚造林、人工林天然化改良和天然林近自然化改培三大工程。他们试图让人工森林更加接近天然。目前,塞罕坝林地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115.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1.4%提高到82%,防止水土流失量513.55万吨,塞罕坝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卢心雨 凌枫 路一鸣 杨波)

2021-09-02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4233.html 1 3 发扬塞罕坝精神 抓生态文明建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