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建筑室内设计界里,能够把东西方经典文化融入一体,以动态的舞美、诗化的环艺、斑斓的色彩去诠释人与空间的设计师是不多见的。日前,笔者慕名走访了郑仕樑室内设计(上海)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郑仕樑。
舞美的思维,多元文化形成了他独特的设计风格
郑仕樑出生于澳门,在浓厚的葡萄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度过了他的童年。1972年移民香港,先后就读于香港珠海大学建筑系、香港理工大学室内设计系、香港演艺学院舞台布景及服装设计系。他从事建筑室内设计工作30余年,先后荣获中国最具影响力100位建筑设计精英奖、中国设计年度人物奖,连续三年获得英国安德鲁·马丁(Andrew Martin)国际室内设计年度奖;2010年郑仕樑进入上海发展,他的项目又糅合着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海派文化。
城市、建筑、舞台、服饰、灯光、人文等多元要素,形成了郑仕樑容纳万象而出新的风雅颂。在他的酒店、公寓、别墅设计项目里,笔者遇见的几乎都包裹着缤纷呈彩的舞台之美、飞动流线的舞蹈之美、嫩绿枝头的舞姿之美,是移人之情、移我情的生动写实;他以中庸温和却不失刚劲的臂力去审视穿越,让古典装饰耀出时尚的光亮,让空间每一处都以不同凡响的风貌,绽放出一个又一个新的世界。
翻开《郑仕樑,从舞台到室内设计》作品集,大幅度特写图片,有着诗一般的韵律和画那样的绚丽,让读者急需想走进这样的空间里头。郑仕樑早期作品——“中国杭州千岛湖滨江希尔顿度假酒店”“梦上海”“杭州友好饭店”“杭州滨盛湘湖壹号”“上海东郊宾馆”以及“汤臣一品”,我们不难发现,“舞美的思维”是他追求卓越、如切如磋的设计审美观。
何谓“舞美的思维”?郑仕樑的设计创新,很难用具体语言表述清楚。一言以蔽之,是设计师多元文化酝酿的沉淀,由外化与内化而自成一体的混搭、包容、和谐,凸显“抽象”与“具象”的空间流畅之美。纵观《郑仕樑,从舞台到室内设计》作品集,我们会看到“静”中有“动”,即禅意的静穆和舞姿的生动,是一种可以重新感受而且每次感受都不尽相同的美。
他用创意之光照见了空间、点亮了生活——把普通的青花瓷,加工成为鹅卵石状的产品,一块一块镶嵌在圆桌上;把一张明式太师椅的靠背出奇般地放得很高;把星级酒店大堂的天花做成浩瀚蓝天、彩云飘流,让人抬头仰望好像听到了天籁之音;把充满欧洲古典气韵的客厅做到经典极致,极致中却隐含着千丝万缕的东方元素,演绎成为新的时尚,这是经典糅合着摩登?还是摩登拥有着经典?郑仕樑用舞美的、多元的、写意的、充实的、技术的手笔淋漓尽致地表现着当代设计师创意、创造生活的魅力。
走进“武林壹号”“新湖·青蓝国际”宴会厅,其丰富绚美的建筑室内场景开放共享,“凝固的音乐”里头映象着中国的京剧、昆剧或意大利的咏叹调;木文化、石文化、灯文化、陶文化、瓷文化、画文化兼收并蓄,让人在遐想中对历史和今天的文化吐纳,这样的审美我们是否也可誉之为“东方巴洛克”更加妥帖?
生活中的郑仕樑儒雅朴真,厚道仁慈,工作之余喜欢一人孤独,在清静的环境里思考问题。他除了喜欢看一些与时尚、艺术、文学相关的东西外,还喜欢歌舞剧、古典音乐,喜欢走向远方游览考察城市。
务实的精神,每个项目一定都是赢得客户满意的
郑仕樑的实干精神在业内是出了名的,即使在“耳顺”之年,他也事必躬亲,对待项目举轻若重。他说,一出好的舞台戏剧,下面有那么多的人在欣赏,如果有一点点的瑕疵,就不完美了。这样又怎么对得起观众呢?一个设计师的良知,就在于他如雕如琢的工匠情怀,所产出的设计项目一定是赢得客户满意的。
“设计最重要的是思想的沟通。不同客户会有不同的要求,所以我会根据客户需求去勘察、去创作、去挑选不同的材质,不同的项目就得有不同的定位和延伸。宗旨就是用心铸造经典永恒的设计精品,用专业实践无限创意,缔造出不同梦想的空间!”谈到这十几年在上海这片热土发展历程,郑仕樑由衷地感慨说。
关于当前我国建筑室内设计高质量发展话题,笔者与郑仕樑进行了探讨——
郑仕樑认为,建筑室内设计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履行全生命周期服务的社会责任,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设计。他强调,每个阶段设计都是通过多方努力付出的结果,有些作品是一改再改、越改越好的。务实设计,来不得半点虚浮和急功近利。有的高端设计一时是没有经济效益的,投入的成本也很高,但通过“深度探讨”+“深度创作”以后,最终都能赢得业主满意。
据悉,郑仕樑比较满意的项目有“杭州湘湖里别墅”,这个建筑外形具有宋代风貌,而室内装饰则是中西结合;又如“杭州友好饭店”为中日合资的饭店,有着35年历史。改造前,该建筑室内存在着光线不足,而且装饰物品也陈旧了,郑仕樑设计团队进行了还原改善,展陈了我国传统手工艺宜兴陶瓷,引入了自然光线,让前台区呈现出具有明快、开放、共享特征的酒店大堂,极大地提升了档次而赢得客户的高度满意;又如“天津南开府售楼处”“中赢星际样板间”等设计项目,同样体现了设计的严谨精神。
室内设计既要满足业主需求,又要保持设计师的文化定向和审美,两者关系如何处理好?
郑仕樑认为,室内设计是服务性行业,很多情况下设计师是没有选择权的,要尽量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但,务实的本质是优秀的、主动的、高度负责任的设计。开启一个项目,首先要解读好客户的需求,以实现最佳的效果。成功的商业空间设计,我们始终达到85%以上的样板房参观者的认同度。
创意的未来,对设计之都与城市更新的设计思考
文化创意、城市更新以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都是民生项目,发展前景看好,设计师应以极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把握机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做深做透创意设计。
郑仕樑对此补充说,文化创意产业是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才华的活动,其本质在于创新驱动。要实现产业化发展则需要“文化理念、科技创新、商业模式”三大核心要素支撑。上海有许多成功的文创产业园,比如田子坊、8号桥、M50、1933老场坊、上海老码头等,这些园区老建筑的改造,很大程度上对开发室内设计的文化创意创造了条件。
上海有许多近、现代优秀建筑,“修旧如旧”的设计理念与实践,对设计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郑仕樑对此很有同感。他介绍道,上海城市记忆丛书的主编、老建筑研究者娄承浩在受《新民周刊》访谈时认为,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空间功能的改变,老建筑是可以区别对待的——不具有历史价值、文物保护价值的,比如说二级以下旧里,当然可以拆;对于有价值的建筑,要保护。保护的前提,绝不是类似2015年外滩三菱洋行旧址那样用喷枪进行的施工“快餐”,而是要修旧如旧。但另一方面,对老建筑也未必“纹丝不动”,比如三菱洋行大楼做过黄浦区中心医院门诊部,楼内模样早就时过境迁,如今也找不到原貌照片。那么,对之内部装修什么的,就可以在不破坏建筑结构的情况下,进行发挥。
关于城市更新,郑仕樑直接引用了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的思维:“城市老建筑的改造,不能破坏城市的历史记忆,更不能对建筑本身做出破坏性的‘改造’。”郑仕樑又引用华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理事长、《城市的复活》一书的主编苏秉公的观念:建筑翻新,其实是非常难的设计工作。因为很容易被旧有的东西框住,约70%的设计自由被限制,仅有30%,甚至20%的设计得到发挥。对于旧建筑的装修改造,如果翻得不伦不类,不如不做。翻新应该赋予新概念,或对历史文化的纪念与传承,或融入现代全新的技术及设计。
老建筑改造能否赋予设计师更多的权力?对此,郑仕樑列举了香港著名建筑师何弢对一幢位于香港上环街市老建筑重修更新的案例。他说,该建筑外形基本得到了修缮保留,在首层的柱子四周中间挖了一个洞加上透明玻璃,将灯光聚集在柱子上,创意性地展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工业风,赋予了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又比如上海民生码头,曾是远东第一码头,拥有当时亚洲最大的粮仓,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筒仓”,经过4年精心营造,成了一个空间艺术展览馆;还有隈研吾设计改造的上海浦东船厂1862,尊重了传承又富有很浓的创意,造出了“有骨”的商业空间,实现了质感的再生。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世界是丰富斑斓的,我们的人生也同样如此;大凡有江海胸怀的设计师,对于一切有益于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就是“适我”的新,就孜孜不倦地去努力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