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设计

从事前管理转向事中事后监督

——访上海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事务管理中心主任顾秀平

□本报记者 李武英

今年6月份, 上海市建设工程设计文件审查管理事务中心更名为上海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事务管理中心,在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相信大家对于这个变化一定会有一些“联想”。本报记者采访了管理中心主任顾秀平,为大家答疑解惑。

记者:关于施工图审查这几年一直都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点工作。去年有一些省市完全取消了施审,有些改为政府买单,有些在试点BIM审图、智能审图,上海有什么举措?

顾秀平:去年开始上海对社会投资的1万平方米以下低风险产业类项目减免勘察、监理费用,取消前置审查,改为事后由政府买单委托施审机构全覆盖质量检查。今年又扩大范围到所有产业类项目、1万平方米以下的公共建筑以及城市支路、水务泵站、绿化管理用房等。由于市场需求、取费、应用等问题,目前BIM技术推广应用并未达到预定目标,日前浦东新区把开发建设BIM智能化审查平台列入了计划。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方案的要求,试点项目的施工图审查合格证不作为发放施工许可证的前置条件,因为目前法律规定施工图未经审查不得施工。

另外还有一点,上海作为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排名的样本城市,大家看到中国的排名上升很快,与我们的措施得力是分不开的。但是,如果光取消施工图审查,设计质量如果得不到有效保障的话,世行也会减分的。

记者:看来大家有误解以为取消施工图审查是改善营商环境的加分项。自从开始落实五方责任制,政府是否可以更放权?

顾秀平:理论上说,五方责任主体能各司其职,政府就可以加大“放管服”的力度,但是不论怎样,在我们目前的体制下,政府永远是需要兜底的,所以这是政策制定的前提。

记者:那在加强审图质量方面有哪些动作?

顾秀平:一方面对于审图质量加强监管,事后审查的项目通过现场抽检,另一方面要求其母公司设计单位要对审图公司质量负责。

审图公司基本是依托大型设计院成立的,但作为一个独立法人机构独立运行,难以互动,导致设计单位的技术实力与施审机构不相匹配。去年以来,我们要求设计单位要为审图机构做好技术支撑和技术背书,设计院技术人员经过备案可以兼职做审图,设计院要为审图公司负起责任。

记者:今年行业最关注的一项改革就是新的资质管理框架,大幅降准之后,管理方面会有怎样的变化?

顾秀平:这几年以来都在逐渐地将管理的重心从事前向事中事后延伸,加大对设计机构和设计人员的管理力度。在资质降准、营造更为宽松的市场环境的同时如何保证质量安全,是管理最重要的着力点。

今年上半年上海开始执行勘察设计单位项目主要负责人工程质量违法违规行为记分管理,要求勘察、建筑、结构、水、暖、电等专业的项目负责人必须由相应专业注册人员担任。项目负责人要签署工程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要在各专业设计图纸等主要文件上签字、加盖执业印章,依法对设计使用年限内的工程质量承担终身责任。通过这项制度,也促进水、暖、电气注册人员执业,过去只是与企业资质挂钩,并未真正签字执业。责任和权力对等后,也会减少挂证现象。

对于设计机构的管理,勘察设计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办法目前正在征求意见和试打分,估计今年会落地实施。将采集企业的工程业绩信息、不良信用信息、奖项信息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及司法机构产生的行政处罚信息、严重失信主体等信用信息以计分的方式进行动态管理,定期调整并公布。

大家都有了解,目前的建设市场相比之前有所萎缩,而入行门槛却在不断降低,“僧多粥少”的现象必然会再现,这就需要通过治理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以净化市场,让遵纪守法、竞争力强、质量水平高的优质企业活得更好,这也是保证质量的源头。所以行政管理从事前到事中事后,现在推行的“告知承诺制”“双随机一公开”等都是这个逻辑。设计企业和设计人员要适应这种变化。

另外,过去讲设计质量,主要是指安全风险,但是现在要有更高的追求。提高设计水平,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也是政府的职能。我们的设计方针是“适用、经济、美观、绿色”,在这些方面如果做得不到位也是设计质量问题。未来要更加关注经济性、功能合理性、使用舒适性等更为人性化的部分以及设计水平的高低。老百姓投诉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更为关注,对于超概算的项目也要约谈。

记者:管理变革的逻辑确实比较清楚了,这也许正是名称变更的意义所在。正如您所言,目前的市场状况并不如意,设计企业和设计人员普遍反映项目工期短、压力大、收费低、人才流失,没有话语权等问题,如何提高设计的龙头地位、提升话语权,管理部门有怎样的思考?

顾秀平:关注企业和设计人员的“生存”质量,是“放管服”中的“服”。我认为这些问题的核心根源在于建设工程的金融属性,建设单位“高周转”导致没有合理的设计周期、建设工期,对设计质量、设计费、话语权等方面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管理部门也制定了对于建设方的管理办法,但对于这些问题解决最关键的还是合同管理,设计企业要通过合同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建设单位不执行合同约定的周期、不及时付设计费,我们可以对建设单位进行约谈,协助设计单位来维权。

另外关于设计收费、行业地位等问题,行业协会可以充分地发挥作用,从行业自律、会员服务等角度积极去做工作,促进企业提升能级、市场良性循环,行业健康发展。

2021-09-13 李武英 ——访上海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事务管理中心主任顾秀平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4341.html 1 3 从事前管理转向事中事后监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