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业界·资讯

交通工业类勘察设计企业转战城市建设市场须

采用新策略 适应新形势 开拓新市场

□赵 伟

勘察设计行业经历了“黄金十年”“白银十年”后,从各个省份出台的“十四五”规划中,明显感觉到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在快速降温,特别是在交通、冶金、电力等细分行业,行业下行已是共识。在这种情形下,诸多的勘察设计企业,特别是综合交通、工业等领域的设计企业纷纷向城市进军,希望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寻找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然而事实上很多企业“进城”后业务发展并不理想,难以进入主航道,甚至接连碰壁。交通工业类设计企业如何在城市建设领域中更好地开展业务,需要认真思考。

一、理解城市建设的内涵

1.城市建设内涵广、业务多、周期长

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载体。从城市建设的内容看,一般包括居住及公共建筑、城市基础设施、工业建设、城市运行维护和服务四个方面。居住及公共建筑包括住宅、写字楼、商业综合体、展览馆、体育馆等内容,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社会性活动的需求;城市基础设施狭义上包括能源供应系统、给水排水系统、交通运输系统、邮电通讯系统、环保环卫系统和防卫防灾安全系统;工业建设系统主要包括冶金、化工石化、装备制造等各类工业区、产业园、生产基地的建设;城市运行维护和服务业务包括各类设施运维、金融服务、生活服务、城市管理、数字化服务等。

2.城市建设业务开放性强、业务接口多、模式复杂

城市建设业务模式更加复杂,PPP模式、ABO模式、BOT模式、EPC模式等都是主流的一些运作模式。此外城市建设业务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与资本的紧密结合,因为当前各地的政府财政普遍比较紧张,但是又有相应的需求,因此产生了诸如F+EPC、EPC+F等诸多与资本结合的模式。

3.业务体量巨大,参与者众多,竞争激烈

根据202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两项投资之和估算,不包括工业建设等其他类型的投资,城市建设领域的投资就已经超过30万亿。巨大的市场规模也吸引了包括勘察设计企业、建筑施工企业、投资企业、互联网企业等诸多类型的企业参与竞争,在勘察设计企业中,除了传统的规划、市政、建筑等以城市为主战场的设计企业外,电力、冶金、铁路、公路、民航、水利等其他领域的设计企业也纷纷进军城市建设领域。不同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也差异巨大,施工企业凭借其规模、资金、资源关系和较强的市场意识在城市建设中逐步扩大规模;投资机构由于其资金优势,借助资金的杠杆形成产业联盟,牢牢占据产业链的前端和上游;互联网企业借助数字化优势,在城市运维、数字化服务等方面持续推进;对于部分交通工业类设计企业而言,由于规模体量不占优、长期开展单一的设计咨询服务导致对设计咨询之外的业务流程不熟悉、长期的规模体系制约导致的市场化意识和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城市建设中短板明显,但同时一些技术优势难以有效发挥。

二、理解城市业务的特点

1.综合化、一体化、智能化、绿色化是目前的核心需求

综合化是基础,要求服务企业能够有综合化的设计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资源整合能力,能够围绕业主的需求组织资源、开展服务。一体化是核心,要求服务企业能够提供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的服务,不仅仅停留在设计咨询需求或者工程建设需求上,而是能够提供一揽子服务,从交付技术服务到交付工程产品转变。智能化是高阶要求,需要在设计咨询前期预先考虑智能化的一些要求,从项目全生命周期考虑智能化的需求,在设计前端统筹建造、运维环节的智能化设计。绿色化是未来的趋势,需要从设计、建造、材料、运维等各个环节进行绿色化的设计。

2.项目大型化、综合化是主要的趋势

目前无论是片区开发、产业新城还是TOD开发等,都呈现出项目大型化、综合化的趋势,这对企业自身的实力、资源整合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同步提高了行业的门槛,交通工业类设计企业唯有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体量,才有可能完成该类大型项目的运作,否则只能作为其中的下游分包单位,提供一些专业化的技术支持服务。

3.不同细分领域的业务特点、商业模式差异巨大

根据业务的特点,通常可将商业模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侧重工程建设;另外一类是侧重生产和运维,两类模式的特点和要求差异明显。对于住宅、公建、基础设施中的路桥等业务,其核心的要求是完成工程建设;但是对于工业建筑、产业园区等业务,完成工程建设仅仅是其中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导入、通过生产来持续产生效益,因此在商业模式上,不仅要关注工程建设带来的收益,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运营、出租出售、提供产业服务等多种方式来获取利润。

4.区域和客户的壁垒短期内难以被快速打破

由于历史的因素以及行业条线管理的原因,城市建筑业务条线分割相对比较明显,除了一些技术难度高、影响力大的项目相对比较开放外,对于一些常规的项目,仍旧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客户壁垒,并且在短时期内仍旧难以被打破,因此设计企业进入城市建设领域需要尽快融入城市建设领域的“朋友圈”,不断拓展自身的“关系网”,更新自身的经营理念和手段。

三、扬长与补短并重 有效开展城市业务

1.深刻理解和研究城市,化被动为主动

当前我国城市的发展,除了满足基本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外,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从城市的建设来看,品质城市、韧性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旋律。从城市布局看,我国城市的发展已经从“大国大城”走向“城市群和都市圈”集聚,因此城市业务需要选准主战场和核心根据地。从城市的产业布局看,需要关注不同城市的产业定位和布局,有针对性地提前思考和布局。从城市功能看,除了大量的新建外,城市更新、补短板、调结构等方面也同样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2.深刻理解业务特点和业务模式,有针对性地调整策略

不同的业务,其特点和模式差异较大,比如对于房建业务,其技术难度普遍不高,但是对于效率的要求较高,因此开展房建业务,就需要关注后端工程管理方面的相关问题,及时满足工期等方面的需求;对于TOD等业务,其前端的策划、咨询和系统的设计非常关键,因此对于设计企业而言,无论是核心的理念、整体的功能布局乃至技术手段就较为重要和关键;而对于产业园开展、片区综合开发这类业务,除了技术要求外,对于资金、资源、盈利模式等方面的能力要求更加重要,有没有产业导入和产业培育的能力往往决定了产业园区开发的成败。因此对于城市的相关业务,需要推演逻辑是否自洽或者闭环,从成本线上测算是否能够盈利并寻找盈利的关键环节,从人文线上分析是否能够满足社会功能的需求。针对上述分析和研判,针对性地进行市场营销,进行内部的资源、能力和人员的布局调整。

3.深刻分析项目的运作特点,构建满足项目全周期特点的管理体系

对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把控是项目开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对于设计企业而言,由于资源和能力的限制,不可能针对全周期、全环节进行深入的把控,因此针对项目的特点,结合自身的要求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管控体系尤为重要。对于设计企业而言,最核心的竞争力还是前端的综合咨询设计能力,这也是决定项目营销和成本进度管理的关键所在。对于设计企业而言,最现实的选择是强化前端的能力,构建覆盖规划、咨询、投资、策划等多个方面的咨询服务能力,这其实对设计企业能力提升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之前设计企业熟悉和擅长的是做设计,而且是依据标准和规范来设计,这是最低要求,但是仅仅满足最低要求在未来是无法生存的,需要构建全过程咨询服务能力。另外就是工程管理环节,设计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项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比如自身熟悉的领域、设计能够占据主导权的细分行业,以此发展自己的管理队伍并培训自身的设计施工一体化能力。但是对于设计主导优势发挥不明显或者管理半径覆盖不到的区域,可以选择采用战略合作等其他的方式来开展相应的工作。设计企业的能力建设方向是明确的,但是意愿和路径上相对模糊一些,但我们也看到一些企业正在快速弥补自身的能力短板,在朝着更加“均好”的方向前进,我们认为能力建设的快慢会在未来快速拉开设计企业之间的差距,加快设计企业的分化。

4.深刻改变自身的理念和习惯,构建更加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在城市建设这个大的场景中,各类企业都面临新的挑战,但谁能更快地更新观念、改变自己,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为在城市建设的竞争中,面对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同行,更可能是上下游的企业甚至行业外的企业。在各类竞争对手中,目前都存在能力的短板,并且都在快速进行短板的补充,设计企业要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观念上一定要开放,在机制建设上必须以市场化为导向,无论是在市场营销、项目履约还是研发上,必须更加开放,更加融入整个社会的生态中,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5.加快人员的培养与结构调整,满足未来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设计企业人员素质较高,但是随着业务的转型升级,当前人员结构和能力已经与业务的需求严重不匹配,更为关键的是当前设计企业在人员培养方面普遍缺少章法,没有能力进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对于设计企业而言,需要将人的问题作为一个核心问题来看待,从战略和业务出发,对人才队伍、结构、能力进行系统规划,结合目前的人员现状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的引进、培养。为加快培养的效果,更需要在培养方式、培养路径、培养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确保未来的员工队伍能够与业务发展状况相适应。

2021-09-13 □赵 伟 交通工业类勘察设计企业转战城市建设市场须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4350.html 1 3 采用新策略 适应新形势 开拓新市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