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建材与装饰

水泥行业如何迎接碳交易?

万众期待的“全国碳交易”终于正式鸣锣开市。

7月16日上午,全国碳市场启动仪式于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办,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开启。全国碳市场采用“双城模式”,将交易中心设置在上海,将碳配额登记中心设置在武汉。据悉,首批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162家,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碳交易所如何影响碳排放?碳交易所主要有两个交易品种:碳配额和CCER。其中碳配额是市场的硬通货,CCER相对来说是一种补充机制,受政策影响更大。碳交易所的目标是通过市场化的碳价去影响企业的成本,碳价越高碳排放量就会越少。简单来说,当碳价提升,会提高企业的成本,当企业的利润减少甚至亏钱了之后,就会主动减产,从而降低碳排放的量。另外,也会推动企业升级设备,降低单位能耗。

根据全国碳市场总体设计,除电力行业外,“十四五”期间,将逐步纳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和民航等其他数个高耗能行业。而早在今年3月,相关信息渠道显示,拥有良好碳排放数据基础的水泥、电解铝行业将可能优先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那么,水泥行业如何迎接碳交易?

碳排放专家王敏娜表示,水泥工业碳排放占到全国工业排放的20%,占建材行业总排放的67%左右。我国水泥行业碳达峰时水泥熟料年产量为16亿吨左右,按照当前的行业平均碳排放量系数折算,预测年碳排放量为13.76亿吨,占当前全国碳排放总量约(约102亿吨)13.5%。她预计在未来1-2年内全国碳交易将纳入水泥、电解铝、钢铁行业,极有可能以2021年度为履约起始年。她建议水泥企业提前做好碳资产管理的准备。

王敏娜指出,水泥行业在积极探索行业内重点减排路径的同时,积极做好碳资产管理工作,利用碳金融工具实现保值与增值等方面入手加强碳资产管理,是可以使其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的。至于水泥企业如果做好碳资产管理,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一是摸清家底,有效管理碳资产。随着碳交易试点的稳步推进和统一碳市场建设的提速,中国即将迎来全面的碳约束时代。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已经成为一种颇具金融价值的商品,成为企业继现金资产、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后又一新型资产——碳资产。在国家统一碳市场运行后,将有更多的企业被纳入到控排体系中来。以碳资产为交易标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级,基于市场机制的碳资产管理理念将受到更多的关注,企业必须对碳资产实行有效管理。

管理的前提是摸清企业、项目、产品的碳排放情况,借助碳排查和碳足迹准确掌握自身排放量。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管理或使用新能源、低碳设备等手段降低碳排放,积累碳资产,最后通过配额交易或碳金融工具实现资产增值。在市场建立初期,企业应积极应对并逐步建立符合自身的碳资产管理架构,熟悉碳市场政策、交易规则和调整应对策略,从而在碳市场成熟阶段自如应对并敏锐抓住机遇,实现碳资产管理盈利。由于大多数企业缺乏碳资产管理的专门人员与经验,可以将所有与碳排放相关的管理工作(内容包含减排项目开发、碳资产账户管理、碳交易委托与执行、低碳项目投融资等)委托给专业咨询公司,实行碳资产托管,以达到企业碳资产增值的目的。

二是实现低碳管理,设立专门机构或者部门。企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实行低碳管理模式。在领导层面,企业管理者应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环境,在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制定公司碳管理的总体策略和目标。在组织架构方面,应建立专门的碳排放权交易部门,统一管理碳盘查、交易、履约、碳资产开发等事务。在能力建设方面,应邀请专家针对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一批了解碳市场相关政策、掌握碳市场交易规则、能熟练使用碳资产管理相关工具的专门性人才。

企业实行低碳管理不仅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赢得消费者与投资者信赖、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进行国际化经营必须面对的挑战。企业要积极探索低碳管理机制,采取低碳运营方式,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先机,力争成为低碳经济时代的领跑者。

三是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积累经验。通过碳市场交易,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减排潜力以及减排成本寻找最适合的减排路径,主动进行产业升级及节能减排,并利用碳金融促进主业的开展。企业要深入了解碳交易机制的原理与规则,只有充分理解并掌握了碳交易机制的原理与规则,才能保证在碳交易市场中获取利益、规避风险。控制碳排放对企业既是要求也是机遇,企业可以通过参与碳交易实践积累经验,尽早了解碳市场的运行机制和相关政策法规,积极参与碳排放的监测、报告和核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效。

四是开发碳金融产品,助力自身发展。为了避免碳资产闲置,企业可以开发碳金融产品,利用碳资产进行融资。典型的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碳配额抵押、碳债券、碳资产委托管理等。企业通过将碳配额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从而获得资金用于投资,待到约定的时间后企业偿还资金,重新获得配额。盘活碳资产,解决资金短缺,避免违约风险,是碳金融的主要目的。碳金融产品的推出可以给碳市场的参与主体尤其是控排单位提供多样化的碳资产金融管理方式,吸引更多的碳配额进入市场,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

此外,当前环境下,王敏娜认为中国水泥行业碳减排的难点主要有:一是规模大:中国水泥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5%,中国水泥行业产生的二氧化碳占中国总排放量的13%~14%,碳减排压力大。二是治理成本高:生产水泥过程中排出的烟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20%~30%,必须要把二氧化碳浓度提纯到95%或者99%以上才能把它捕捉下来去填埋或者去利用,这就导致了水泥行业二氧化碳捕捉成本比其他行业高(像酒精发酵行业尾气二氧化碳浓度达到95%以上,捕捉成本就低很多)。三是成本收益不平衡:国内碳交易价格贵的(如北京)每一吨92块钱,便宜的(如广东、重庆、天津等)仅20多块钱,而碳捕捉成本要二三百块钱,这就导致了水泥企业倾向于交易而不是捕捉。

王敏娜表示,中国水泥行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碳减排:一是尽量少排,通过“提升热效率、替代燃原料、用低碳熟料”等方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是已经排放的、必须要排放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碳捕捉技术CCUS等来进行捕捉利用。

(隋妮)

2021-09-20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4427.html 1 3 水泥行业如何迎接碳交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