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飞
为了100%合格率,从业20多年,他常年背着探伤仪器,像“蜘蛛人”一样攀高爬低,为厦门太谷机库、延长科研中心大楼、三星电子二期厂房等26项重点钢结构工程“把脉问诊”,从未出现过一次错探、漏探。从一名只有初中学历的学徒工到高级工程师,他先后完成国家级、省级科研成果10余项,累计创效200多万元。逆袭的背后,他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
妻子说:“我嫁给了他,他嫁给了单位。”
女儿说:“父爱如山,山在遥远的地方。”
他说:“我要做好一颗螺丝钉。”
他就是陕建机施集团钢结构质量管理专家——吕文学。
探伤牛人:认真地对待每一条焊缝
70米高空,他身系一根安全绳,攀爬到悬挑架进行作业,家人看到后担心他“整天把命拴在安全绳上”,拽着他就要回家。他每天背着探伤仪器,攀高爬低进行探伤,一干就是20年。“不磨不练,不成好汉”。这句话在吕文学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1992年,17岁的吕文学靠着“接班”进入陕西省机械化施工公司(陕建机施集团前身),从学徒工干起,用一杆焊枪打开了自己职业生涯。想要搞好电焊,必须熟练掌握电流大小、电压高低、焊枪角度、速度快慢。吕文学发狠练习,每天胳膊肿得抬不起来。弧光伤眼、手脚烫伤更是家常便饭。搞电焊又苦又累,身边工友接连转行。吕文学不愿放弃,又开始自学无损检测。
无损检测是利用射线、超声波等检测技术对焊缝进行“体检”,就像做心电图一样,根据探测到的“波形”,判定焊缝是否存在“健康问题”。刚参加培训时,班里120名学员,只有他一个是初中学历。吕文学没有灰心,暗地里下狠功夫深钻细研,练习用的“试块”就堆了一屋子,最终一次性通过考核。2014年,在中国第一届钢结构无损检测比赛中,吕文学捧回了西北地区唯一奖项。
焊缝缺陷的发生位置是随机的,内部情况复杂,吕文学要在千变万化的波形中发现问题,精确计算缺陷位置、大小。一次在厦门太古机场飞机维修库工地,吕文学在网架杆件仰焊部位发现一处缺陷,随即告知焊工返修。由于焊缝表面饱满光滑看不出任何问题,焊工一口咬定吕文学误判,说他没事“找茬”。当时一千多吨重的网架第二天就要“滑移”,有人劝他睁只眼闭只眼,不能因为一点质量瑕疵耽误工期。吕文学却说“机库网架检测必须100%合格,少一条焊缝也不行”。由于超声波检测局限性,对焊缝缺陷还难以精准定性。为了排除质量隐患,吕文学一晚上没睡,连夜在钢管内壁制作人工“沟槽”缺陷对比试块,最终确定该处焊缝未焊透。在事实面前,焊工红着脸不再抱“侥幸心理”,立即进行了返修。所有焊缝经过检测100%合格,网架滑移顺利进行。该工程后来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中国钢结构金奖。
质量达人:解决超高层4大难题
吕文学说,质量管控不仅需要一双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还得善于钻研,敢于突破……他深知自己基础差,一有空就抓紧时间“充电”。夏季没有空调,7平方米的板房里,他用废料拼成课桌,晚上坚持学习到凌晨。凭着一股子拼劲,他先后取得了专科、本科文凭,获评高级工程师。二十年磨一剑,吕文学从最初一名探伤员成长为了钢结构工程质量综合管理者。他编写的两项焊接工艺标准被编入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西安高新区,一座高达217米的摩天大楼巍然耸立,这栋地标性建筑就是延长石油科研中心大楼。该工程是西安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程示范点,也是集团首个超高层项目。大楼幕墙位于超高层塔楼外侧,形似瀑布,由26榀大小不同的钢板“梁”呈曲线组成。由于结构设计复杂,超高垂挂,幕墙施工完全没有先例可循。为了拼出“流水”般的效果,必须将钢板梁在百米高空“转体”焊接,拼接成U字形,且误差不能大于2毫米,所有焊缝修补超过两次就得报废。按照常规焊接方法,钢板梁平面弯曲过大,影响工程质量。为了解决这个“卡脖子”问题,吕文学反复实验十几次,比对各类焊接工艺,调整“反变形”焊接参数,最终成功解决了难题,使焊接一次合格率提升至99%,工期压缩了三分之一。2016年,吕文学的课题《提高瀑布幕墙钢板梁安装一次合格率》从全国1600个成果中脱颖而出,顺利拿到了国家级一等奖。
3年时间里,吕文学为这座超高层解决了4项钢结构施工难题,累计获得4项全国QC成果一等奖、发明专利1项。他所在的团队还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再次刷新了陕建机施人在超高层施工领域的质量“高度”。
工地铁人:半年穿破5双劳保鞋
2021年8月,灞河西岸,一座崭新文化地标长安书院闪耀古城。从高空俯瞰,它像一片“书页”缓缓展开。为了这片“书叶”,吕文学和同事苦战了大半年。该工程总建筑面积15.1万平方米,相当于3个省图书馆规模。
2021年,大年初四,吕文学被抽调到项目担任D区生产经理。眼看着十四运进入倒计时一天天临近,项目建设加速推进。D区开工时间晚,工期压力最大,吕文学天天忙到晚上两点多。为了吊装书院“书角”悬挑部位,他36小时没合眼,盯在现场,每天最高步数达3.4万步,6个月磨破了5双劳保鞋。皮肤晒得黝黑发亮,大家都称他是工地“铁人”。妻子杨卫粉看到他脚底板满满的血泡时,心疼得直掉眼泪。
正当项目主体施工进入关键阶段时,4月1日,吕文学80岁的父亲突然病倒了,需要进行手术。老父亲病情严重,项目工期吃紧,两头一刻也不能耽搁。这个山东汉子只能白天黑夜两头跑。晚上在医院照顾父亲,天一亮就赶到工地。后来他晚上还帮忙照看起同病房其他三个病人,不到一个星期吕文学瘦了7斤。妻子杨卫粉又是心疼又是埋怨:“我嫁给了吕文学,吕文学嫁给了单位。”结婚20年,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屈指可数。2010年两人去民政局办理离婚,半道上妻子心又软了下来。为了照顾好家里老人和孩子,妻子提前10年办理了内退。在女儿童年印象中,父亲是陌生的、父爱是模糊的。女儿小时候,一看到吕文学从工地回来,就往门后躲。女儿说:“父爱如山,山在遥远的地方。”吕文学把对家人那份深深的愧疚和沉甸甸的爱都化作工作的动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他说:“我17岁从山东老家出来,是单位培养了我,我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做好一颗‘螺丝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