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历史文化长远,有着“上海之根”的称呼。松江古称华亭,别称云间,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置华亭县,后改称松江县。上海开埠前,松江是上海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有“苏(苏州府)松(松江府)财赋半天下”之美誉。
松江的美,令人沉醉;松江的别样风情和雅致韵味,藏在亭台楼阁间。松江区的亭台楼阁甚多,大都雕梁画栋,精巧雅致,且各具特色。亭台楼阁由朱墙掩映,颇有几分端庄秀丽,薄雾晨露,朦胧旖旎。池馆水榭,嵌在青松翠柏之中,格外引人入胜。庭院深深深几许,难掩暗香潮。亭台楼榭,小窗花开,让我们一同走进松江的亭台楼阁,去领略那不一样的美丽。
云间第一楼
松江名胜古迹颇多,其中对游客吸引力比较大的是宋代方塔、西林禅寺、清代醉白池等。相比之下,云间第一楼便冷清了不少。
元贞元年,松江建府署,门外有谯楼,它就是云间第一楼的前身。元至正六年谯楼遭火灾,三年后重建。此后,它一直是元、明、清时期松江府署门楼,成为松江政治、经济繁荣的象征。明末,谯楼毁于战火,清顺治年初又重建。现在的云间第一楼,基本上沿袭了清代的建筑风格。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松江重修谯楼,并立《重修云间第一楼记》石碑。松江古称“云间”,旧时松江城内房屋以两层居多,而该楼高达十五六米,堪称松江城内第一高楼,故有“云间第一楼”之誉。
远远望去,云间第一楼更像是一座城楼。下为砖砌基座,中有券门甬道,如城门一般。1951年,云间第一楼毁于台风,仅剩残砖碎瓦和台基。20世纪末,松江按清代样式仿造新楼。时隔多年,台基的新砖和老砖早已融为一体。穿过甬道,登楼而望,当年的第一高楼虽然已没有高度优势,但恢弘的气势一如从前。举目眺望,远处的方塔从高楼间露出塔顶,仿佛还能感受到云间第一楼当年的气派。
松江杜氏雕花楼
1998年,松江将松江镇中山西路266号杜氏雕花楼列为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从而使这座清代江南民宅受到了关注。从中山东路云间第一楼一路往西,大约步行半小时后,这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三进庭院式建筑便出现在眼前。
松江杜氏雕花楼为当地名绅杜岭梅的住宅,据杜氏后裔回忆,此楼建造于清代嘉庆年间。其建筑造型和雕刻艺术均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松江地区绝无仅有的古代建筑雕刻之精品。建筑为梁柱式结构系统,为一组较完整的清式中型民宅院落。第三棣是整个院落的主建筑——“雕花楼”,这是杜氏为其女儿结婚所造的新楼。其结构为砖墙立柱、穿斗式木构架,榫卯组合,圆木柱承重;屋顶为硬山式马头山墙,小青瓦白粉墙,色调素雅,典型的江南水乡民间古宅。其独特之处就是雕刻艺术。厅堂内雕梁画栋,榄窗、格扇均是用进口玻璃和蛤蜊镶嵌,栏杆、挂落、雀替、斗拱等装饰小构件,均施花卉、云纹、人物、鸟兽等精美木刻浮雕、通雕,惟妙惟肖,精巧别致,具有很高的文物欣赏价值。楼上有走马楼,第三棣与第四棣之间除有天井、厢房外还有一处过道口,天棚为下班顶,第四棣有后门直通屋后的田园,很有雅意。
当时营造雕花楼的工匠们,特别是数位雕刻匠师,他们用简练的刀法雕刻出来的人物山水、草木屋舍,栩栩如生,形象逼真。梁檩上文官谦恭、武将威严、老翁飘逸、侍女娇婷。千姿百态的花卉、重重叠嶂的山水、郁郁葱葱的树木、错落深远的背景,特别是一对木雕双龙抢珠,造型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堪称古代建筑艺术之精品。
虽历经岁月洗礼,那庭院的粉墙黛瓦、硬山式马头墙,至今依然显示出迷人的魅力。特别是第三棣建筑雕花楼那30扇雕刻精美的门让人印象深刻。
醉白池
醉白池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建园林,其间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别有风味。小桥流水,苍松古树,古朴典雅。其中种植上百年的樟树不下十多棵。各式明清两代的亭楼就不下十多处,分别是湘真榭、听鹤榭、鹤唳亭、来云亭、辍耕亭、玉樊亭、晚香亭、雪梅亭、芙蓉亭、雕花厅、赏鹿厅、轿厅、宝成楼、读书堂、雪海堂、乐天轩、牡丹园、盆景园、十鹿九回头。回廊内还有6幅古代遗留下来的五茸砖浮雕,它们用栩栩如生的姿态介绍了松江的别称“茸城”的由来:“吴王孙权喜猎,来到当时的松江,看到水草茂盛鹤鹿成群,遂于此开建了猎场,取名茸城。”园内,那玲珑精致的亭台楼阁,清幽秀丽的池馆水廊,都是古代园林的杰作,使人流连忘返。
浸润在松江的亭台楼阁间,感受城市喧嚣外的宁静与淡然,格外清逸翛然,十分惬意自在,正适合夏季的悠闲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