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越来越严峻,人口红利变得越来越少,加上建筑业不得不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和时代潮流加快转型升级,推广装配式建筑、大力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成为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自2013年以来,国务院、住建部等密集出台了关于推广装配式建筑、大力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政策纲领性文件,各省市也积极细化和完善了落地政策措施。
2017年11月,住建部公布了首批195个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名单。2020年9月,住建部又公布了第二批133个产业基地名单。至此,经住建部认定的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数量已达328个。虽然这些产业基地在各自擅长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但在“成功”入围后,如何进一步做好产品技术创新、加快构建全技术体系并实现产业链融合发展,却是每个基地在苦炼内功过程中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专家表示,技术创新始终是建筑产业长盛不衰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建筑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而言,谁能掌握新技术,率先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谁就可能拥有更强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产学研用一体化水平待提升
2017年,住建部发布《“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强调,要加强产学研用等各种市场主体的协同创新能力,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2020年,住建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要强化科技支撑,培育科技创新基地,组建一批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鼓励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建立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核心技术成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力度,累计投入超3亿元。”山东万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波表示,随着装配式建筑产业不断向前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链融合也在蓬勃发展,最终都服务于装配式建筑的“两提两减”(即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减少人工、减少污染)。
为加强技术研发力度,多位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基地一方面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建立国家级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推动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基地本身也一直在坚持进行应用技术的自主研发,且逐步实现了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同频共振。以浙江省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实践为例,在推动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建造技术创新方面,该公司目前已开发出工业化建筑项目管理平台、钢结构智能生产线等成果,在建设“始版桥未来社区”等项目时也全力推进了企业研发成果的转化。
不过,一位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负责人也表示,虽然公司已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成了一系列技术创新平台,但高校和科研机构很难全面了解企业真实情况,基本只能开展基础性研究,应用级研发或为某个项目难题开展的攻关研发还需依靠企业自己。
全技术体系的构建仍有很多问题
住建部2017年发布《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指出,申请产业基地的企业应具有先进成熟的装配式建筑相关技术体系,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水平高,还要有一定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实践经验,以及与产业能力相适应的标准化水平和能力,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等。
“上述管理办法明确要求申请产业基地的企业具有先进成熟的装配式建筑相关技术体系,并非要求一定要有专有技术体系。”浙江建工总工程师金睿表示,目前大量企业投入专有体系且聚焦在结构体系的研发上是不合适的。事实上,首要的并非专有体系而是对于现有各类体系的集成,然后在集成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在点或面上实现专有技术和体系的创新。
在加快构建全技术体系方面,部分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按照“一体两翼”发展模式(其中“一体”是指建筑体系的完善、成熟和可复制、可推广,“两翼”则是指工程总承包的建设方式和基于BIM技术的一体化设计),已经对企业内现有建筑工业化体系进行了完善。同时将自身建筑工业化体系与市面现有技术体系进行优化衔接,以便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项目特点为业主提供成套综合性解决方案。
“运用全技术体系进行项目建设优势很明显:一是无缝衔接能缩短工期,二是沟通无障碍能提高效率,三是建筑垃圾显著减少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浙江东南网架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庆表示,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东南网架的全技术体系已初步成型,很多住宅、医院、学校及城市综合体项目均按此打造建设,效果良好。
不过,目前全技术体系的构建仍有很多问题,最难的则是专业上的协同。金睿表示,建筑工程实践中很多专业相对独立,各自工业化的内容组合起来就会有碰撞,比如负责结构的没有考虑到机电、内装或者内装的部品部件与结构的模数不匹配等。接下来还需加快行业标准的编制,让专业不协同问题通过行业标准的实施逐渐得以解决。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