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业界·资讯

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首日大会报告观点集锦

规划年会首日的大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孙安军,中共成都市委副书记、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王凤朝,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吕昭平分别致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以“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为主题发表讲话,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张兵作会议致辞。

本次大会报告分别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石楠、伍江、杨保军、王建国主持。钱七虎、陶澍、丁烈云、程泰宁、吴志强院士以及成都市副市长刘玉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尹稚教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凯院长等分别发表演讲。

钱七虎:新时代城市建设与立体城市

钱七虎院士的演讲围绕新时代城市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城市建设的任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交通绿色转型、地下空间与能源绿色转型、地下空间与城市防灾减灾、地下空间与宜居美丽城市建设等七个方面进行。

在环境治理方面,钱院士指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大核心挑战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不仅会影响自然环境,也会影响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

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钱院士强调,在国土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应强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打造未来城市地下物流智慧系统。地下物流系统末端配送可在便利店与居民小区间建设运输物流管道相连,最终发展成一个连接城市各生活小区的地下管道物流运输网络,并达到高度智能化,促进地下空间与能源的绿色转型发展。

在城市防灾减灾方面,钱院士主张:应吸取郑州洪水灾害的教训,大力推进防灾减灾的韧性城市建设和碳中和城市建设,通过地下管廊合理规划,加大城市排涝防灾能力,提升城市韧性。

在宜居美丽城市建设方面,钱院士呼吁:将城市的交通职能逐渐转入地下,留出开敞城市山水绿地空间,打造宜居美丽城市,进而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宏伟蓝图。

刘玉泉:以国土空间规划引领成都市公园城市空间治理实践探索

围绕成都市公园城市空间治理规划实践探索,刘玉泉重点介绍了强化公园城市空间治理的五点经验。

第一,必须以底线约束为基础,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筑牢空间底线,夯实公园城市空间本底,构筑青山绿道蓝网相呼应的生态基底,增强公园城市的安全韧性。

第二,必须以格局塑造为牵引,提升区域综合承载能力。着力强化区域合作,建设成渝世界级城市群;构建以自然资源禀赋相适应的适宜空间结构,重塑城市经济地理。

第三,必须以品质提升为导向,提升幸福美好生活服务能力。成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构建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推动TOD开发,重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进而建设独具人文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

第四,必须以场景营造为抓手,提升公园城市的空间活力。着力营造珠连锦绣的天府绿道、美田弥望的乡村郊野、创新活跃的产业社区空间等空间场景。

第五,必须深化市场化改革,强化国土空间治理保障。着力优化土地资源的空间配置,完善公园城市的技术标准,构建“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

程泰宁:规划建筑师的职业素养

程泰宁院士基于规划建筑业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复杂多变这一趋势,从格局和创造力两个方面开讲,并结合典型作品介绍自己的创作思维。他认为,为解决各类城市问题,规划设计应逐步由单点思维向整体性思维转变。以整体性思维和模糊思维的结合,通过直觉、顿悟、通感等思维模式来应对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这就是格局,提升创造力是规划设计工作应对外部世界严峻挑战的需要。释放创造力,必须摆脱思想上的羁绊,当前只有建构结合中国国情文化的学术理论体系,才能真正走出一条创新之路。

之后,程泰宁院士以“站城融合发展”“会展综合体”等多类设计作品为例,探讨规划设计中的格局和创造力。针对城市与铁路资源整合,迫切需要跨越规划、开发、建筑、交通、运营、管理等行业与部门,以整体性思维开展“站城融合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会展建筑逐步向会展综合体发展,设计师需要打破传统的“鱼骨式布局”,基于整体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塑造更有体验的建筑空间。

最后,程泰宁院士借用古语,提出对当代规划师、建筑师的期许,即努力做一个有大格局、有创造力、有大智慧的规划师、建筑师。

尹 稚: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治理

尹稚教授指出当前我国城镇化处于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的重构期。以城市治理的概念作为切入点,从以下四方面对城市治理进行了阐述:

第一,城市治理应满足人民的需求,依靠人民的力量,为了人民的福祉为总体纲领。

第二,现代城市治理的基本方针包括:“一个中心”,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四项原则”,即坚持以推动城市更好发展为根本宗旨和总目标、坚持以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路径,坚持以法治化、社会化、民主化为根本保障,坚持党对城市治理工作的领导;“七大理念”,即多元化治理、网络化治理、自助进化式治理、精细化治理、依法治理、全周期治理和善治;“六项使命”,可归纳为“四个提升,两个营造”,即“提升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生态环境、空间资源的发展品质,营造城市核心竞争优势和国家发展战略支点”。

第三,尹稚教授通过对英国城市治理的政策框架、制度文件、参与主体、实施组织、治理工具进行分析,明确我国在城市治理中应推动资金辅助和授权辅助的变革,通过城市更新实现全新的城市治理功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高质量发展包括共同富裕、双碳关系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对于规划师的成长,当下应关注空间权利的赋能与分配、开发与更新中的空间正义、新时代背景下的时空关系重构和广义的建设和运营中多元主体关系的处理。

王 凯:中国城镇化的绿色转型与发展

王凯院长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了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为此2016年联合国住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人居Ⅲ)形成了《新城市议程》,中国也提出“双碳”目标。基于此背景从三个方面对绿色城镇化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一,绿色城镇化的理论认识。我们还需要充分认识过去40年的经验与教训,对未来30年的发展道路需要进行全新的思考,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第二,绿色城镇化的实践探索。对2020年后的中国城镇化做出趋势判断,提出2035年前后是关键时期:城镇人口峰值和碳排放峰值的“两峰”叠加,控制城市碳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

第三,绿色城镇化的制度创新。提出了制度创新需要三个方面的创新。在政策体系方面,建立健全的绿色低碳政策法规;在标准体系方面,完善绿色城镇化的相关标准规范;在学科建设方面,转观念、强技术、促集成。

最后,王凯总结表示,绿色发展是“哲学思想-价值理念-技术方法”系统性的变革。

吴志强:“文明空间”——从成都健康家园治理开始的思考

吴志强院士首先介绍了其团队在成都健康家园治理方面的成果,提出提升中心区、中郊区定容占地率,中心区容积率适当下调的建议。

他指出文明是城市、文字、治理,并提出12个文明空间发展规律:

1.文明的诞生需要自然空间的滋养;

2.文明的发育需要由城市来完成;

3.文明都有典型城市作为其标志物,伟大的文明一定有伟大的城市;

4.文明的发展一定是中心集聚的,没有集聚就没有文明的创新力;

5.优势的文明在空间上一定对外传播和扩展;

6.文明一定战胜愚昧,但不一定战胜野蛮;

7.文明在扩展中一旦破坏了生存空间,一定会造成文明的衰亡或迁移,进行另外的空间选择;

8.文明的积累需要在空间上拥有防护设施;

9.文明内部不可能没有阶层的差异,也不可能超过阶层和阶级差异的容忍度,需要社会平衡和谐,因此文明内部需要合适的容忍阈;

10.文明的空间需要基础设施的支撑,基础设施本身就是文明技术的体现;

11.文明需要经过设计和规划的治理,所产生的规则决定了文明持续力;

12.文明的每一次提升都源于多文明基因跨空间交往产生的文明间基因重组、蝶变。

吴志强院士认为文明空间特征是复合生态,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设施生态+创新生态+数字生态,并建议以更好的规划支撑更好的空间,更好的空间滋养更好的文明。

2021-10-11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4632.html 1 3 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首日大会报告观点集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