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建筑科技

技术攻关助力中老铁路全线铺轨完成

近日,随着最后一段钢轨被安放到位,中老铁路全线铺轨完成。这条千余公里的钢铁巨龙,从云南昆明出发,穿越磨盘山、哀牢山、无量山,跨过元江、阿墨江、把边江、澜沧江,经过中老铁路友谊隧道进入老挝,最终抵达万象。

中老铁路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对接的重要项目。线路全长1000多公里,国内玉溪至磨憨段位于云南南部,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缝合带,山谷纵横,河流密布。

科技创新助力攻坚克难

长832米的元江双线特大桥处于“V”形河谷地带,桥面到江面高差237米,是控制性工程。墩身重超12万吨,加上2.1万吨的钢桁梁,不通过火车时,桥墩底部要承受约15万吨的重量。

“峡谷深切地形让施工场地狭窄,断层、滑坡体多,地基承受不了如此重量。”中铁四局玉磨铁路元江双线特大桥项目总工周佳午说。因此,项目团队采用两个钢筋混凝土空心墩通过墩顶横梁和中间“X”形钢结构横向连接的方案,有效地减轻了桥墩重量。

同时,中铁四局建立监控量测系统,运用全站仪、GPS设备观测线形变化,在杆件上安装应变片和纠偏装置,利用墩顶纵横移动纠偏装置和温度调整法,分步骤调整合龙口纵向偏差,确保主跨精确合龙。

针对地质复杂等问题,参建部门加大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等信息化管理模块应用,做到施工质量管理的“实时跟踪、智能控制、及时纠错”。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组织参建各方开展技术攻关,对18座重难点隧道开展动态设计和优化技术措施,做到“岩变我变”。

过去靠人采集数据,数据不贯通。现在,基于北斗定位和红外扫描技术,研发接触网施工参数一体化测量装置,集计算测量、数据共享等于一体,施工控制和管理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原来靠人设置500米引导线需2小时,现在1小时可规划上千公里铺轨路径。

建美丽生态铁路

森林密布、野象出没……在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完整的云南西双版纳施工,环保要求严格。针对野生亚洲象保护,各方将对生态环境影响作为重要因素考虑。因此项目团队在线路方案的制定上避开了野象主要活动区域,采取延长隧道、调整斜井位置、以桥代路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对野象的影响。

中国水利水电十四局玉磨铁路项目部负责施工的线路经过区域有4群共计40头左右的野象。“为防止野象破坏铁路设施,影响施工及后续列车运行安全,部分路段路改桥,留大象通道。施工的路基专门为野象设置涵洞7个。”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赵思创说。

铁路所经地区有热带雨林等森林生态系统,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合理优化土石开挖方案,控制施工范围,确保挖填量最小化,减少对植被的破坏。

随着全线轨通,中老铁路进入通车前建设冲刺阶段。今年底通车运营后,这条友谊、科技、绿色、开放的铁路必将承载着中老两国人民的梦想,穿山越岭,创造辉煌。

(本报综合报道)

2021-10-28 综合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14844.html 1 3 技术攻关助力中老铁路全线铺轨完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