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宋伟莎 徐艳红 段捷
编者前言
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进入100天倒计时,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及配套基础设施全部完工,承担开闭幕式场馆“鸟巢”的升级改造也已收官。自2017年3月31日,北京市下达冬奥工程建设“开工令”,数万名冬奥建设者以“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误不起”的冬奥建设精神,投入到场馆建设中。今天,他们出色地完成了建设任务。此时此刻,本报开设“北京冬奥工程建设巡礼”专栏,回眸四年多的日日夜夜,再现建设者的风采……
国家速滑馆,又名“冰丝带”,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运动场馆,将有14枚奥运金牌在此诞生。自筹建之日起,因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备受社会各界关注。2018年1月16日,这是一个载入北京城建集团史册的日子,这个曾经建造过“鸟巢”、国家体育馆等夏奥代表性场馆的企业,以联合体身份中标了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项目。
双奥之企,使命必达。对标“鸟巢”,超越“鸟巢”,这是进场第一天,北京城建就为“冰丝带”定下的建筑标准。历经三年建设,项目团队以敢为人先的担当、只争朝夕的实干、善于突破的智造,精心编织“冰丝带”,续写奥运建筑传奇,奉献出一座见证中国发展、彰显城建力量的时代丰碑。
国产创新 中国“智”造高钒索
“以前都是使用进口索,使用国产索还得担风险,何必呢?”“国外供应商追着向你卖索,干嘛不买现成的,费这么大劲呢?”2018年1月,国家速滑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时任北京城建集团副总工程师李久林提出在国家速滑馆索网施工中应用国产高钒密闭索的主张时,外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和意见。
在大家看来,使用国产高钒密闭索风险大且非必要。国产高钒密闭索从未在建筑领域应用过,更何况是要应用到国家速滑馆这一重大工程中。李久林却明白,这一想法不是贸然的决定。此前,国内工程建设中应用的高钒密闭索长期依赖进口,价格高,加工、通关所导致的供货时间不可控,往往受制于人。
“生产高钒密闭索在国内有技术储备,缺的是验证国产索可行性的载体,就看谁肯迈出第一步。”在李久林看来,生逢伟大时代,建设伟大工程,就得扛起责任、担起风险,国家速滑馆要为中国“智”造提出中国方案,“冰丝带”就要做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
在推动高端材料国产化情怀的驱使下,李久林和他们团队拿出当年攻克“鸟巢”国产Q460钢材时的气魄,把国内能够生产高钒密闭索的顶级厂家全部考察了个遍。在对国产高钒密闭索应用历史、技术能力等进行摸底过程中发现,随着国内加工高钒密闭索的渐进发展,只要能做出索体外层的Z型钢丝,就能破解高钒密闭索国产化的瓶颈。
把准痛点,精准出击。优化Z型钢丝拉丝技术指标、攻关拉丝模具……项目团队与河北巨力联合开展技术攻关,仅用3个月便突破核心瓶颈,研制出第一根试制索。对试制索开展弹性模量试验、静载破断试验、索夹滑移试验、Z型钢丝特性相关试验等,还专门聘请独立的第三方检验机构对钢索加工的每道工序进行平行检验,验证了国产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了控制索体成型质量,在进行钢索加工时,项目部派专人驻厂,从原钢来源,到Z型钢丝拉丝全过程,到最终的索体成型等进行全过程监督,最终总长20450米的钢索全部一次成型。
从2018年10月21日第一车高钒密闭索运入施工现场,到2019年3月19日索网张拉完成,敢为人先的担当和尝试使国产高钒密闭索在国内大型场馆中成功首次应用,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巨大的“天幕”在国家速滑馆上空,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技术国产的一小步,成为了行业跨越的一大步。三亚亚沙会体育场等国内各大工程纷纷“效仿”速滑馆,陆续应用上国产高钒密闭索,彻底打破高钒密闭索国际市场垄断,进口索垄断优势不再、价格开始下降,国内高端材料行业再一次实现“并跑”。
国匠担当 打造冬奥质量
“你们几个年轻人跟我上屋面,其他人员分三组到二层、地下查看漏雨情况!”2020年8月,北京的雨水比往年多了许多,为了彻底解决幕墙和屋面体系漏水问题,国家速滑馆项目经理李少华正带领团队到现场各处查看漏点,以精精益求精的态度,誓要以“冬奥速度”“冬奥质量”将国家速滑馆打造成为“冬奥标杆”!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