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点出门,到现场查看施工情况——这件事情,你能坚持多久?有人能坚持一周,有人能坚持一个月,而中交二航局海口中交国际中心项目经理李兴旺从2020年5月项目进场坚持至今。
项目生产经理汪超评价李兴旺:“老李太执着了,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底。”而对李兴旺来说,该项目是中交集团第一个超高层全钢结构项目,也是海口市在建项目高度最高的工程。“第一”,意味着无先例可循,前行的路必然有曲折和坎坷。执着,是战胜困难的勇气,是一往无前的坚定,更是始终如一的担当。
设计人员设计基坑支护排水的时候,主体结构图纸还没有出来,不知道还有一个坑中坑,设计的基坑降水深度为负15.3米,后来,项目主体结构塔楼的设计图纸出来了,44层的层高,钢结构总量约达2.3万吨,这就要求坑中坑降水深度达负24.3米。
“怎么办?增加降水井啊!”李兴旺的这个如今看来挺简单的解决办法,当时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按照原方案,水可以降下去!”
争执进行了很久,李兴旺毫不妥协,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正确的,经过几个月基础施工,按照原设计进行降水作业,发现水确实降不下去。最终现场增加了8口降水井,解决了坑中坑的降水问题。
深基坑施工开始后,降水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海口地下水丰富,正常天气情况下,现场每天的涌水最多曾达到14400立方米,相当于8个游泳池的水量。现场人员每天三班倒,不间断地抽水才能满足施工要求。
这些全是污水,不能排入地下管网,项目周边也没有市政排污口,抽出来,怎么变成可排放?场地有限,怎样将场地空间利用好?李兴旺反复研究图纸、查找资料,设想排水可能出现的情况,把所有的问题想清楚后,他提出在现场建两个积水池作为中转站,立体分级沉淀排水。污水排放到积水池里后,在这里沉淀、过滤,然后排入地下管网。
这个想法十分大胆,要知道,在现场建水池,势必增加现场安全风险,加大安全管理难度,在许多人看来,这无异于“引火上身”,一旦出事是要承担责任的。李兴旺看出了大家的顾虑,他说:“我们遇到困境的时候,必须思变,用新的方法和思路才能应对万变,只要安全防护到位,人员监管到位,就可以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对李兴旺的方案,安全总监刘俊早已思忖良久,也到现场考察过好几次,关键时刻他站出来力挺李兴旺:“只要有现场施工,就会有安全风险。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止步不前。在做足安全准备的前提下,我看建中转水池的方案可行。”
“身为项目经理,不仅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和担当,遇事绕着走,还当什么项目经理?!”时隔一年提及此事,李兴旺笑着说道。
李兴旺遇事冷静执着的底气,不仅来自于他十几年的钢结构施工管理经验,更是因为他身上有一种善于钻研的科学精神。
在他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三张A2纸打印出来的施工图。李兴旺在上面不同颜色的笔做了记号,标注上施工日期和参数。他说话的时候,只要和现场有关的数据,一堆参数张口就来,随时都能报出准确数字。“不把现场的每一个问题琢磨明白,我睡不踏实。”执着的李兴旺说。
现场施工场地狭小,在13000平方米的作业空间内,密密麻麻地分布着5000多根桩,有的桩与桩之间的距离仅有2.4米,人员和设备可施展的空间十分有限。三天时间里,他分析了多种穿叉施工的方法在电脑上模拟推演,总结出钻机“跳打”打桩的方式,使施工的两根桩之间保持合理的距离,迅速在现场推开,大大提升了施工效率,将打桩的工期由5个月缩短成3个月。
闲暇之余,李兴旺每天坚持跑步,他说,跑步锤炼了他坚韧的品格,让他深刻认识到坚持是走向胜利的唯一法宝,工作中遇到任何难题决不放弃。
现在,他最想做的,还是强力推进地下室主板混凝土浇筑,促使项目早日形成两条施工主线,让项目健康地“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