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敏)10月31日,2021第三届全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上海峰会在沪召开。在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本次峰会通过线上线下双会场召集百余名国内外城市地下空间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构建低碳韧性城市,推进地下空间精细管理”为主题,聚焦“防洪减灾”“技术创新”“韧性低碳”“数字智能”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趋势,共商全球城市地下空间的前进方向,共享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新技术与创新理念,共建互联互通的全球城市地下空间网络系统。
开幕式上,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国家官员应盛,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一级巡视员江小龙,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马兴发,上海市城科会副理事长、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何刚强分别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院长陈湘生在线致辞;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主席迪米特里斯·卡利亚姆帕克斯通过视频致辞。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亮作为主持人开启专题演讲环节,涉及“气候应对”“城市数字化管理”“韧性城市构建”“城市网络化智能提升”等方面。
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工程大学教授钱七虎针对“双碳目标下新时代城市建设与立体城市”展开了深入探讨,聚焦城市建设中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为建设高质量生态环境提供了诸多可行的想法和建议。钱七虎指出,新时代的城市发展面临着全球变暖的严峻挑战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压力,为此,我们需要合理开发与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防灾减灾高水平的韧性城市,打造工业、建筑、交通低碳排放和生态与人工强碳汇的“双碳”城市。
上海市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大数据发展处)副处长山栋明围绕“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城市空间重构的思考”展开研究,为城市空间重构提供了新思路。他指出,未来城市数字底座所具备的数据能力、知识能力和算法能力,将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正确应用,体现出自生长、有意识和积木化、组合式的特征。
英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地貌学家安德烈斯·帕约针对“极端天气下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韧性研究”展开讨论,分享了构建韧性城市在减少人为、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时发挥的重要作用。
同济大学国际韧性基础设施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理事长黄宏伟围绕“网络化地下基础设施韧性理论与智能提升”展开精彩演讲,从技术创新方面助推地下空间的韧性建设和精细化管理。
自2019年以来,全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上海峰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其中,2019年《上海宣言》和2020年《国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纲要》的发布是大会交流成果的体现。今年,大会也将对会上专家学者的建议进行归纳总结,制定修改《未来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白皮书》,为建设具有适应气候变化和抵御灾害能力的韧性城市提供普适性和指导性经验,促进联合国于2016年在《新城市议程》中提出城市的包容性、安全性、韧性、可持续性等战略目标的实现,创造怡人的人居环境。
本次峰会由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城市科学研究会联合主办,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