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楠
“贵公司高效安全地推进工程建设,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贵公司‘至精者,赢未来’的企业文化,展现出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工作作风。”
这是一封沉甸甸的感谢信,由中国能建安徽电建一公司承建的浙江景宁光伏项目,获得了业主的高度认可。它传递着业主对项目团队敢打敢拼能赢的赞扬,更是公司“重信守诺、言行一致”诚信文化的生动实践。
勇担重任,传承红色基因
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
走进景宁县,这里被誉为生态一流的诗画畲乡,高山峡谷、高山湿地、地质遗址鬼斧神工,原始林木奇峻秀丽;这里也是忠勇担当的红色畲乡。景宁“农光互补”光伏项目是浙江省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程,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装机规模52兆瓦,总占地面积1500亩,安装15万块单晶双玻高效光伏组件。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发电6000万千瓦时,在节能减排的同时还有效利用闲置土地,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助力当地脱贫……
项目建设之初,公司派出“先遣部队”进驻项目现场,彼时的现场还只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因为当地畲族为少数民族,语言不通导致征地进度缓慢。项目部不等不靠,紧锣密鼓地对接设计单位,开展前期施工策划工作。
90后的陈志川作为项目经理,是一名共产党员,深知肩上责任重大,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份“承诺书”。“在我看来,这个项目就是急、难、险。‘急’来自于紧迫的工期。自光伏区正式动工,工期只有两个月时间,我们是一边征地一边施工;‘难’在于项目‘多点开花’,光伏区涉及8个行政村,分布于5个乡镇,分10个地块建设,共17个光伏阵列,占地1500亩。其次就是山上信号不好,每天我们早上7点半进山,到夜里才能下山,一天下来手机早没电了,相互直接沟通不畅给施工造成很大困难;再就是‘险’,海拔1600多米,蜿蜒曲折的山路只能通行一辆小车,施工区域要穿过必经的森林,放眼望去都是梯田,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化险为夷,办法总比困难多
项目分布在各个山头,跨距较远,且升压站距离光伏区达40多公里,材料运输要穿过森林,施工人员寸步难行。光伏区多设在梯田之上,施工人员虽然能行走畅通,但是山区潮湿的环境,加之海拔太高,梯田上洒满了露珠,人走在上面不免打滑,且上下行走不便。项目部本着“遇山开山,遇水架桥”的拓荒精神,急中生智,在梯田两侧修了两条施工便道,利用马队穿梭丛林,实现了材料最快速度运输,也为现场人员增添了一份安全保障。
项目部在外协工作上可是下足了功夫。景宁县畲族土著居民多,项目部刚过来的时候,他们大多都不能理解项目部的行为,总觉得自己家的土地受到了侵犯,必须要维护自己的权益。项目部就找到当地负责的干部,沿着光伏区一家家的拜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虽然语言不通,但是项目部充满善意的到访,耐心地讲解项目扶贫的意义,逐渐让当地老百姓信服。有时候山上的居民下山时碰到项目部的车辆,也会顺便捎上一程。适逢当地的民俗节日,当地人也会给项目部送上自己家种植的惠明茶、食用菌等绿色农产品,项目部也会友好地拎上几篮鸡蛋。一来二去,当地人对项目部人员没有了敌意,大家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工期紧,任务重。项目部倒排施工计划,挂图作战。每天清晨大家就进山,深夜才下山,火急火燎地吃过晚饭又马不停蹄地召开每日协调会。因为光伏区分布广,项目部采用划片管理,责任到人。上山的通道只有一个,山上雾蒙蒙的,视线不好。项目部组成了十几辆车的车队,所有管理、施工人员上下山同行,每个划片管理的人员都配上一台对讲机,定人定点负责,克服了沟通不畅的问题。
技术创新,省时省力提效益
光伏区跨距大,升压站与每个箱式变压器“隔山相望”,如何跨山“连线”成为了项目部走向成功的一块绊脚石。“用无人机吧,现在山体光伏经常采用的方式。”吴科岂主动请缨。他从业主那借来一台“加长版”的无人机,将从箱式变压器出来的引线绑在无人机的脚上,小飞机在他熟练地操作下缓缓升起,在大家的注视下朝着山那头的升压站飞去。升压站附近早已站满了工人,大家都要看看这个“黑科技”的使用。无人机顺利着陆,大家兴奋地取下引线,大功告成,集成线路的问题算是解决了。“我们也可以用无人机在山间架一条索道,这样运输材料也更加方便。”“索道?大家只是在旅游景区里坐过,这东西还能自己制作?”大家心里都犯着嘀咕。两天时间,在分包队伍人员的配合下,先用无人机在两座山顶之间架起一条粗麻绳,再用始端地锚,始、终端支架,驱动装置、承载索等零部件附着在麻绳上,便完成了多跨单索循环式索道。大功告成之后,大家来不及欣赏这个伟大的成果,就已经尝试把升压站里需要的材料进行输送。“安全到达!”对讲机那头传来运输成功的回复,这个发明再次提升了施工效率。
如今,崇山峻岭之间布满了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映衬着山间炽烈的阳光,为当地源源不断地输送清洁电力。“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这群平凡的建设者们践行着绿色清洁能源发展的使命,用实际行动造福着一方老百姓,为他们带去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