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陕西省西安市全力创建国际化大都市的今天,这里的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蓬勃式发展。特别是作为“陕西空中门户”的咸阳国际机场,其三期改扩建项目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伴随着三期T5航站楼的抓紧建设,一座与之配套的总占地面积达36万平方米的综合式立体市政交通路网项目业已拉开建设骨架。它就是由陕建集团承建的西咸新区空港新城T5站前商务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以下简称T5市政基础设施项目)。
T5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总造价32.45亿元,计划工期36个月。施工内容包括T5航站楼进场、离场高架桥,地下环隧,地下综合管廊,市政道路及管网等,是陕西省和西安市重点工程、窗口工程。在这个项目的建设中,其承建方陕建集团秉承“向善而建”理念、智慧建造、精益施工,取得了引人瞩目的阶段性成果。在近日召开的西安市首届智能建造观摩会上,该项目以全市唯一一家市政项目代表的身份荣膺本届观摩会示范工地,并作为“标杆”接受了线上、线下共计3千余人的对标观摩。
八大模块
撑起工地“智慧大脑”
在项目建设中,陕建集团项目部始终把智慧建造作为工程创优的有力抓手。围绕创建全国市政金奖、“鲁班奖”的建设目标,项目第一时间制定了工程施工和创优方案,并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搭建起了一个集项目概况、实况在线、进度形象、劳务实名制、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环境监测、BIM应用等8大模块为一体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
在这里,这些模块互相协同、共同发力,犹如超强大脑,行使着施工现场的视频监控、预警、抓拍以及所有建设数据的存储、调阅、分析和输出等职责,使得原本复杂的项目管理在这里变得“运筹帷幄”。
智慧电子围栏
圈出分散式考勤打卡区
针对大型市政项目面大、线长、点多的特点,陕建集团项目部创新应用智慧化方式进行考勤打卡。具体做法是,在工程3个核心工区(路网、桥梁、环遂)分别利用地图和GPS定位圈出一个电子围栏区域,工人只要进入该区域就可以通过手机微信小程序进行在线“刷脸”打卡。这种结合项目特点化整为零、分散式打卡的方式受到了广大工友的热烈欢迎,做到“智惠于人”的同时,对疫情期间人员的少扎堆、少聚集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项目广泛应用实名制管理系统进行人员管理。在这里每一个进场工人都有个人“档案”,其中“记录了”工人在项目上的安全教育、医疗体检、作业班组、工资发放、个人信息等多项内容。日常管理中,项目管理人员只需要打开身边智能设备就可以随时调阅上岗工人信息,确保了人员精细化管理的同时,也让每一份工资都直达劳务工人手中,进一步实现了“智惠于人”……
高支模监测
智保每一寸施工品质
T5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为大型立体式交通,其中包括桥梁、环隧、路网等多项内容。为了保证所有施工品质都一次成优,陕建集团项目部在进场、离场高架桥施工中,创新应用高支模监测技术进行现场管理。这种新型的监测方式采用智能主机和各种功能传感器有机联动、共同作业。由于是全天候监控,所以无论何时,只要箱梁支架稍有“风吹草动”,高支模监测系统都会自动报警,同时将相关数据远程传输至管理后台,方便管理人员第一时间做出研判、处理。
在全力保障高架桥“骨架”稳定的基础上,项目又创新采用“墩柱智能养护系统”“大体积混凝土散热器”进行精益建造。其中前者可以远程操控、智能养护、“喝饱”即停,后者可以为高温天气下的养护用水进行降温,其原理就好像“空调”,所有内循环水经过这都会“冷下来”,从而最大程度与大体积混凝土内部“体温”契合,避免了不良缝隙,提高了养护质量。
深基坑监测
智护每一方边坡安全
T5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地下环隧部分的深基坑最高高度达15米,且使用明挖法施工,边坡支护和安全管控难度大。为此,陕建集团项目部创新采用深基坑监测系统辅佐现场施工。具体做法是,将监测主机与激光测距仪、境地测距仪、拉伸传感器、基角传感器等设备安装在基坑施工相关位置,通过他们之间的有机结合,互相联动,构建起一座全天候、立体化、100%覆盖的智能监测网,在这张“网”的作用下,所有监测数据都会传输至项目管理后台进行处理分析、生成监测报表。遇有基坑位移、沉降等情况,监测系统会自动报警,现场管理人员收到通知后可根据地图模式进行问题部位的定位和排查,方便了现场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理和早解决。
在此基础上,项目深度应用BIM技术进行项目建设全周期管理,并创新采用MR技术对工人进行虚拟体验技术交底,利用3D智能打印技术制作细致节点模型进行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观摩交底。另外在施工进度方面,项目创新引用“三维激光扫描仪”等高科技装备,通过模拟环境下的扫一扫、拼一拼,解决了钢箱梁在工厂预拼装中的耗时、耗力问题。由于跳过了实体预拼环节,仅这一部分节省的工期就达50%以上……
如上所述,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让T5市政基础设施项目亮点辈出,在近日举行的全市首届智能建造观摩会上,该项目在智慧化应用方面的做法获得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