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3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授予8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两位最高奖获得者一道,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发证书。
李克强在讲话中指出,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让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者都有机会一展身手。
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与《现代空间结构体系创新、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两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中,前者是我国建筑学领域的首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就全球共同面临的城镇建筑遗产的多尺度连续、本体复杂广泛和环境多样的特性,如何进行整体和科学保护这一重大挑战和技术难题提出了中国答案。项目团队经过合作科技攻关,建立了一套较为整体系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城市-街区-建筑遗产多尺度连续性的城镇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技术体系,首次揭示了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内在机理,建立了城镇建筑遗产整体保护的理论模型,突破了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的关键技术瓶颈,创建了新旧共生的历史城市与本土建筑设计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很好地解决了城镇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历史环境下本土建筑设计的文化传承和当代创新。
《现代空间结构体系创新、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研发了刚性、柔性、刚柔性等系列新型空间结构体系,建立并形成了现代空间结构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提出了先进制造工艺与施工工法,研发了试验装备、专业软件与技术标准。项目成果引领了我国现代空间结构的跨越发展,促进了现代空间结构建造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我国现代空间结构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力的支撑,使我国现代空间结构研究和应用迈入世界强国行列。
此外,《超大直径盾构掘进新技术及应用》《深水大断面盾构隧道结构/功能材料制备与工程应用成套技术》《青藏高海拔多年冻土高速公路建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复杂受力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基础理论及高性能结构体系关键技术》等十余项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铁路轨道用高锰钢抗超高应力疲劳和磨损技术及应用》《超软土地基排水体防淤堵高效处理技术》《预应力结构服役效能提升关键技术与应用》三项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河流动力学及江河工程泥沙调控新机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