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敏 通讯员 李丙慧 李超楠
在海拔2198米的小海陀山,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全长1975米的赛道由16个倾斜度和弯度各异的弯道组成,包括非常少见的360度回旋弯,宛如一条游龙飞腾于山脊之上,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雪游龙”。这是国内唯一一条雪车雪橇赛道,也是全球第十七条、亚洲第三条符合奥运竞赛标准的赛道。北京冬奥会期间,它将承担雪车、钢架雪车、雪橇三个项目的全部比赛内容,让观众感受到雪车、雪橇运动风驰电掣的魅力。因为该项目专业性强、场地要求严苛,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被认为是设计难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施工工艺最复杂的冬奥新建比赛场馆之一。
近日,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迎来了场馆建成后举办的首场国际赛事——“相约北京”雪车和钢架雪车计时赛。多名国外运动员直言,这赛道“是最好的”!
建设一条能让运动员满意的赛道并不容易。从组建中国首批赛道混凝土喷射“铁军”,到实施国内首创的“大型钢木结构组合体系施工技术”,再到集结国内首支制冰修冰团队……作为该项目的总包建设方和运行保障方,上海宝冶集团引领多个中国“首创”,多次攻克“技术壁垒”,以“宝冶速度”兑现冬奥承诺,以“中国品质”实现冰雪梦想。
从零起步,群策群力首战告捷
我国在冰雪运动方面的普及和发展水平都落后于欧美国家,在相应的冬奥场馆建造经验方面基本为零,核心的建造技术、材料及经验均被欧美国家所垄断,这意味着该项目建设的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2018年1月,上海宝冶充分发挥属地化优势和统筹协调作用,采用“6+1”全产业链管理模式,整合资源,调遣精兵强将,进场施工。2018年3月6日,赛道桩基人工挖孔桩正式开始施工,但由于项目处于山区,地下多为孤石,给人工挖孔桩施工带来了严峻考验,需要采取风镐破凿的方式施工,每天每个班组只能完成平均1.5米。恰逢夏季,期间共受雨季影响42天,造成人工挖孔桩无法连续施工作业,再加上人工挖孔桩作为传统技术劳动强度较大,单桩施工速度较慢,且安全风险较高,给项目施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山地施工难度大,设计要求高,作为边设计边施工的多“边”工程,施工组织面临严峻的考验,工期“一紧再紧”。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