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该项目团队多方寻求解决办法,积极与甲方、设计院沟通协调,深化人工挖孔桩施工方案,并引进二氧化碳致裂技术,加快孤石桩破凿。同时采取增加作业时间,实行昼夜两班倒,奖金激励作业班组,稳定劳动力等多项措施,加快人工挖孔桩开挖进度,最终保证了999根,总长19750米的赛道正式工程桩施工圆满完成,并获得了冬奥会延庆赛区“大干一百天”劳动竞赛阶段考核第一名,为后续高质量履约和以优质工程献礼建党100周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千锤百炼,攻坚克难寻求突破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赛道为空间扭曲双曲面壳体结构,全长1975米的赛道曲面曲率均不相等,采用常规的施工工艺无法实现,只能通过人工喷射成型,为确保赛道高速比赛的安全性,赛道不同滑面内部均要达到相同的密实度和表面空间成型精度。时间紧迫,如何在短时间内攻克上述技术难题,并且满足国际单项组织严苛的验收标准,这是摆在项目经理林剑锋和项目团队面前一道棘手的难题。
林剑锋回忆,在按照传统喷射混凝土技术规程的情况下,发现混凝土凝结时间很短,根本无法进行修面,于是项目团队便从速凝剂入手,多次配比、无数次试验,混凝土凝固时间虽有延长但依旧不能达到理想效果。意识到闭门造车难以成功,于是大家寻求多方资料,发现国外喷射混凝土并不添加速凝剂,这意味着之前的研究成了徒劳,需要再一次推倒重来。林剑锋说,“这只是无数次失败中的一个剪影。”在历经了百余组1∶1足尺模块制作、300余次配合比调整、600余次喷射试验、上千次测量及检测、近两千方喷射混凝土消耗后,最终成功攻克了赛道喷射混凝土的配比难题。
喷射混凝土施工是赛道建设的主要工艺,而喷射手的好坏也是此项工艺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在往届的冬奥会上,为了建成高精度赛道,举办城市大多都高薪聘请美国喷射手进行操作,而在我国的冬奥延庆赛区,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属于中国的首支混凝土喷射“铁军”。在经历了一年多的魔鬼训练后,21名喷射手考核认证全部通过,并且有13名持A证喷射手可进行高墙段喷射。历经成百上千次试验,夜以继日地训练,终于在2018年7月24日迎来重大里程碑:赛道模块一次性通过测试,获得国际雪车联合会、国际雪橇联合会相关专家的一致认可,并被称之为“有史以来最好的赛道模块”。林剑锋带领的团队因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的工作态度、积极的拼搏精神赢得了各方的赞誉,同样被外国专家称之为“有史以来最优秀的管理团队”。
力排万难,金鳞披身游龙初现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赛道遮阳棚结合赛道形状、自然地形和“人工地形”、遮阳屋顶等,研发出“地形气候保护系统”(TWPS)有效保护赛道冰面免于受到各种气候因素影响,确保赛事高质量进行,并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遮阳棚采用全球首创的钢木结构,实现了传统木结构与现代钢结构的完美结合,由于国内无同类建筑施工经验可供借鉴,为达到稳妥、可靠的效果,设计研发之路万般艰辛,结构、工艺设计用时一年之久。
遮阳棚体系由279榀三角木梁支撑,每一榀木梁由50多种规格材料组成,单边悬挑长度7~13米,279榀规格各不相同的木梁要在垂直落差121米的赛道上安装,难度极大,对安装精度的要求极高。为确保安装工作顺利进行,项目团队在前期准备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实地考察厂家加工能力、加工工艺及材料选型、编制详细的施工方案,以及针对项目场地条件、吊机站位、木梁施工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和策划。从细微的构件加工生产、木材采购到钢木组合、木梁拼装,再到最终吊装;从首榀木梁吊装到赛道木梁安装完成,再到木瓦铺设,上海宝冶项目团队秉承“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中冶精神,克服构件山地运输、吊装难度大和山地气候不稳定等重重困难,耗时10个月之久,金鳞披身游龙初现。
作为国家级重点项目,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包括赛道混凝土喷射技术、空间异型双曲面精细建造、赛道氨制冷在内的多项技术突破,形成了赛道成套自有施工技术。该项目已通过IBSF国际雪车联合会、FIL国际雪橇联合会认证,并于2021年6月30日竣工。
从零起步,到自主组建研发团队,打破国内空白,收获“最好的”“完美的”“无可挑剔的”“惊艳震撼的”国际盛誉。1975米长的赛道,向前推进的每一米,走出的都是坚定不移的中国步伐;53个制冷单元连接处,平滑修补的每一处,展示的都是精益求精的中国精神;上百层水雾喷洒,均匀平整的每一层,显现的都是一丝不苟的中国态度……上海宝冶的建设者们把“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融入项目建设及运维保障工作中,在世界级建筑舞台上打响了“全球顶级盛会场馆专业服务商”的金字招牌,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建造、中国质造的雄厚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