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亚洲地区建筑界的最大盛会,第19届亚洲建筑师大会于11月1日下午在上海市奉贤区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开幕。国际建协主席、亚建协主席、非洲建协主席及国家住建部、中国建筑学会等领导参加了开幕式并致辞。本届大会以“共享·更新”为主题,开幕式和主旨演讲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办,邀请中国、美国、印度、孟加拉、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八位重量级嘉宾为大会带来了精彩的主旨演讲。来自亚洲地区的专家学者和学子近4万人次,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亚洲建筑和城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共商亚洲各国、各地区之间建筑设计理念共享与更新的途径。
开幕式致辞
大会由亚洲建筑师协会、中国建筑学会和同济大学联合主办,亚洲建筑师协会副主席、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伍江是本次大会的召集人和主持人。国际建筑师协会主席Jose Luis Cortes、亚洲建筑师协会主席苏淑兰(Rita Soh)、非洲建筑师协会主席Victor Leonel、维谢格拉德四国建筑联盟主席Erno Kalman,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上海市奉贤区区委书记庄木弟、伍江、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等分别致辞。
在大会开幕式上,苏淑兰表示,疫情导致经济衰退,亚洲各国正面临百年未有的大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次大会“共享”与“更新”的主题为我们在疫情背景下创造更加友好、更加可持续的亚洲城市提供了解决方案。
黄艳表示,我国及亚洲城市当前正共同面临着几大挑战,包括新冠疫情、快速城市化、降低碳排放、城市发展从数量扩张向品质提升的转型等。本次大会为亚洲各国建筑和城市设计从业者及专家学者之间分享经验、共同应对这些挑战提供了重要平台。
修龙表示,借助此次大会,中国建筑学会希望与亚建协各成员国开展面对面的交流,积极参与和支持亚洲建筑师协会的活动,共同为亚洲建筑界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多贡献。
嘉宾演讲
八位重量级嘉宾主旨演讲十分精彩,侧重点各有不同,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亚洲建筑和城市当前面临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程泰宁院士的演讲聚焦于中国建筑的“现代性”。他指出,科学理性带来的专业分工逐渐割裂了我们的社会。我们将问题细分和简化,进而获得一些细小的相对真理,却忽视了对问题整体性的考虑。因此,他提倡一种新的“现代性”,是一种回归自然的现代性,关注事情的整体性与模糊性。在此基础上,他通过三个视频向观众展示了所完成的多个重要建筑作品,进一步阐释了他对现代性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
哈佛大学设计学院院长Sarah Whiting在演讲中回顾了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她认为,工业革命后,技术和互联网驱动了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连成一体。这是一种新的和平的全球化。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与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等运动却导致了全球化的局部倒退。她通过哥本哈根的城市广场、巴黎的清真寺等案例,对全球化的未来会如何发展、设计师在新的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印度建筑师Shirish Beri在演讲中指出,当前社会中很多工作都是机械性的重复工作,这些工作最终会被机器所取代。作为建筑师,应该更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就是建筑中要蕴含“情感”。建筑不应该只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要成为人类生活的场所。
印尼建筑师Ary Indra的演讲强调了地域性工艺传统对于新时代亚洲建筑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描述了不用精细的绘图方法,而是用草图与当地工匠合作,采用手工艺的方式进行营建的过程。他认为这样的建造方式可以提高居民的参与度。不是靠建筑师来决定他们的生活方式,而是居民自己提出想法,建筑师帮助他们实现,最终的方案是适应地方条件和居民需求的,也是可持续的。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王澍的演讲以《重返江山如画的世界》为题,指出应该多发展中小型城市,而不是让人口都流入大城市。在小城镇发展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小城镇的传统风貌和文化特征?王澍介绍他在杭州市富阳区的两个实践项目中,通过借鉴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远山”“次山”“近山”等空间表现手法,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答和思考。
通过三个实践案例,如恩工作室建筑师胡如珊反思了当代城市更新中的“反思型怀旧”“在地重铸”和“未来遗迹”三类更新态度。在水舍精品酒店案例中,保留原有混凝土材质,引入耐候钢等新型材料,以对比来营造出新旧交融的城市状态,实现反思型怀旧;在扬州瘦西湖文化馆项目中,借鉴中国四合院空间特征,采用网格的平面规划,框定出围墙和通廊的布局,形成一个多院落的围场,在地重铸了地域空间特征;在峨眉山威士忌酒厂项目中,通过流线组织,创造出缓慢行进于建筑中并不断能够体会到周边青山的场景,实现一种东方式的“纪念性”。
泰国著名艺术家、建筑师Boonserm Premthada的演讲聚焦如何为动物创造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一有趣的话题。他指出,当前的建筑设计总是把人放在一切的中心,人的需求应该和自然以及其他生物的需求结合起来一起考虑。他介绍了自己一项特殊的实践作品——一个为大象设计的博物馆,认为大象不是我们的奴隶,而是我们的家人。这个建筑的内部空间同时兼顾人和大象的尺度,还为大象提供了专门的流线。人文关怀不应仅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同时也存在人与世界万物之间。
孟加拉新锐建筑师、社会活动家Khondaker Hasibul Kabir的演讲关注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他介绍了自己在孟加拉开展的一系列“共创”项目。这些项目将社区的居民召集起来,通过绘制街区地图等方式,让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规划。大家共同探讨哪些节点需要改造,居民自发地提出设想,建筑师为这些设想提供实现的策略。通过这些方式,为当地社区创造公共空间和社会福利。
亚建协建筑奖颁奖
10月31日晚,在第19届亚洲建筑师大会开幕前一晚,2021年“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颁奖典礼在上海市奉贤区举行。中国建筑学会承担了此次亚建协建筑奖的评审组织工作,并由伍江担任召集人和主持人。
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是一项由亚洲建筑师协会设立的年度大奖,旨在表彰亚洲建筑师的优秀建筑作品,并以此鼓励亚洲精神的传承,推动亚洲建筑环境的提升,增进建筑和建筑师在亚洲各国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本次亚建协建筑奖共收到225个有效报奖项目,最终评出了5个金奖、17个荣誉提名奖以及4个特别奖。我国建筑师收获颇丰,共斩获了3个金奖、7个荣誉提名奖和4个特别奖,占总获奖数的一半以上。
开幕式和主旨演讲结束后,大会的友谊之夜、分论坛报告等其他活动陆续展开。 (王一名 卢叶炅 周鸣浩)